專家透露,新的CPI統(tǒng)計方案仍然劃分為8大類,但納入統(tǒng)計的產品項目做了調整。食品消費在支出中的比例在下降,而居住、教育等項目權重將提高。國家統(tǒng)計局總統(tǒng)計師表示,新CPI權重方案更客觀,不存在拉低CPI的情況。(2月15日《中國證券報》)
客觀而言,有關方面調整各類產品項目在CPI中所占的權重,尤其是適當降低食品類消費所占比例,并加大居住、教育、醫(yī)療保健等方面的權重,符合長遠發(fā)展和人們消費導向。由于食品類消費品受季節(jié)供應、天氣征候等外在影響較大,一個“風吹走動”就會對CPI造成極為敏感的影響。但與居民百姓同樣密不可分的服務類產品、居住類產品由于所占比重過低,即使有著較大幅度攀升,反映到CPI上反而不明顯。
以去年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食品類在CPI中的權重為32.79%,居住類的權重為14.69%,自有住房購買不計入指數。正因為在指標構成中居住類比例過低,即使在當時房價高企到人們普遍不能忍受的那個時候,當時的CPI似乎相對“平靜”,這足以說明原有統(tǒng)計口徑與事實有不吻合之處。
按照有關方面設計,此次調整權重之后,增加了居住類、服務類等產品權重,會與公眾的感受和實際更相貼近,更準確些、精確些,這種判斷理應是正確的。但為什么一部分人群對此抱有不同看法和感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最新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受CPI權重調整影響,1月份統(tǒng)計數據被拉低0.3個百分點”,一月CPI增幅為4.9%,和先前多數機構及專家所預測的5.3%左右相差甚遠,所以,這個數據上帶來的變化引起人們的不同看法和感受也是正常的。
如何看待之前的“高預期”和調整權重之后的“數據降低”?不妨做以下兩方面理解:一者,舊的統(tǒng)計口徑進行調整之后,按照新的方式無論得出什么樣的數據,都不會直接與公眾感受一致。就譬如人們習慣性認知“不冷不熱”的溫度是16度左右,但新的標準公布之后“不冷不熱”的感受沒變,但實際上變成了12度而已。二者,從統(tǒng)計數據的性質上說,無論什么樣的統(tǒng)計方式和口徑,并不會掩蓋既存的事實,再形象些說,“20市斤和10公斤”并沒有誰更重、誰更輕的關系。
調整CPI各類產品所占權重,尤其是提高居住類、服務類等產品權重,與人們日益要求的生活品質的提升相關。不排除部分低收入人群依然游離于“溫飽邊緣”,也應主要以食品類比例來體現(xiàn)生活質量和消費水準,但不排除相對一部分人群已經完全解決了“溫飽”并追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如果這種社會現(xiàn)象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統(tǒng)計口徑的調整和CPI權重的調整就符合社會整體需求。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個統(tǒng)計方式、口徑或標準確定以后,就不應隨意改動。至于在很長一個發(fā)展階段,讓公眾認可之后的一個“CPI權重比”統(tǒng)計,應堅持實施若干年或更長時間。公眾最擔憂的是什么?是僅對官員政績有好處的“胡亂調整”,或在食品價格上漲時降低其權重,當房價、醫(yī)療價格上漲時再隨意“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