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chǎn)公司“離家出走”了。這家日本著名汽車制造商已經(jīng)在泰國曼谷的郊外建立了一家汽車制造廠。這是日本公司首次在本土以外制造日本設計的汽車。
泰國眼下不僅僅是日本制造商面向5.5億東南亞人服務的窗口。此外,由于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勞動力質量欠佳或稅收等制度體系不明晰,很多日本制造商對于在印度建立新的制造基地仍然感到猶豫不決。泰國也因此成為日益增長的龐大印度市場以及日本本國制造產(chǎn)品的跳板。
事實上,日本貿(mào)易振興機構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今年上半年日本對亞洲直接投資減半的情況下,日本對泰國的投資依然增長42.5%,幾乎與2007年的創(chuàng)紀錄增速持平。過去15年,日本對泰國的投資總額達215億美元。
在泰國去年收到的所有外來投資中,日本企業(yè)占40%以上,是歐洲的兩倍多,美國的10倍。
諸多的零配件制造商和原材料供應商,正利用來自日本的科技,在泰國的土地上進行生產(chǎn)。其背后的原因,和日元的急劇升值脫不了干系。自9月初以來,在貿(mào)易加權的基礎上,美元匯率已跌逾6%。
一些新興市場政府也頻頻出手進行干預。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在9月27日至10月11日期間,韓國、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總計買進287.4億美元的貨幣。
盡管日本政府也采取了干預措施,但是它的政策力度顯然讓這些土生土長的日本制造商們感到失望。迄今為止,日本已經(jīng)花費250億美元,以壓低日元匯率。相比之下,自2007年夏季以來,亞洲前八大外匯儲備持有國(不包括中國)已經(jīng)通過外匯市場上遏制本幣升值的行動,積累價值約為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此外,在干預日元升值的問題上,日本政府的行動不夠迅速,同樣可能令干預效果“大打折扣”。瑞士便可以成為前車之鑒。在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瑞士央行試圖抑制瑞郎兌歐元的匯率。盡管一開始政策確實起到了效果,但是由于瑞士央行最終放棄了干預,最后導致其蒙受143億瑞士法郎的賬面損失。
日本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表示,對匯率問題抱以高度關注,但卻頻頻令出口商們感到失望。期間,日本政府甚至還將工夫花在指責韓國政府的匯率政策上。
從好的一面來看,這至少向人們傳達了以下信息:日本制造并未因不佳的經(jīng)濟現(xiàn)狀而陷入頹勢,轉而將目光放到更遠的地方尋找新的熱土,這也許意味這一個產(chǎn)業(yè)的新飛躍。但日本政府是不是也得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該嚴肅地對待貨幣問題了呢?改善貨幣政策,提高制造商的積極性。套用一句流行的網(wǎng)絡用語:日本政府也該喊制造商“回家吃飯了”吧!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