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關中國何時能夠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成為廣受關注的世界性話題,中國央行副行長的正面回答,自然引發(fā)輿論的高度關注。美國媒體就此分析稱,2009年,中國GDP達到4.9萬億美元,僅僅比日本的5.1萬億美元少3%。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10.5%,而日本預計只有2.4%的增長率。根據這組數據做一個簡單的算數運算,就不難得出易綱副行長的結論。
而另一組數字卻是,雖然尚未進行最新的人口普查,但中國現有人口至少遠高于13億;同一時期,日本的人口總數卻不超過1.3億。假設中國GDP總量超過但約等于日本,則同樣進行一則算數運算即可得出,中國人均GDP,大約只相當于日本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說,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事實,可能會在不同范疇、相對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意義。譬如在國際外交場合,當中國以國家形象出現時,第二大經濟體的龐大體量,自然會使中國的力量和自信得到極大提升。其實早在易綱副行長做出“第二”的宣示之前,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已經幫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大的自信和空間。
但正如溫家寶總理曾經計算過的那樣,相對于13億的人口總量,“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因此,作為一個正在從大國逐步發(fā)展為強國的國民,中國人卻并非富人,甚至還是窮人。比一一對比更方便的數據,是所謂“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在這個排名榜單上,2009年的中國人均GDP,仍然排排在百名開外。
而在這兩個已經令人糾結不已的宏觀數字之外,還有一些相對微觀的數字也同樣值得注意。比如,在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之前,中國早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而且全世界的奢侈品制造商一致認為,用不了幾年,甚至可能就在明年,中國就會超越日本,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世界第一。與此高度合拍的數字還有,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汽車制造和銷售的世界第一,其中豪華車市場更是翻倍增長。
以世界排名百名開外的人均產值,如何支撐如此多項世界排名第一的豪華消費,估計是讓很多在中國大發(fā)其財的商人都困惑的懸疑。但如果參照近年來不斷攀升的基尼系數,答案也就不言自明。雖然關于這個永遠比1還小的數字,至今也沒人給我們算出個準數,但其越來越大,而且大到令人不安,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也就意味著,雖然中國人均收入還在窮人之列,但集中在富人手里的財富,卻早已和中國的GDP總量似的,排到了世界的前列。
可以佐證的數字是,北京市剛剛上調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月不低于960元;北京市2009年的社會平均工資,是4037元。但如果你5年前在東三環(huán)附近花100萬元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現在你的理論財富就有了大約350萬元;如果當初你有200萬元,買了兩套房子,如今你就可以賣出一套,套利250萬元,相當于一個拿最低工資的個人干了200多年,相當于一個拿平均工資的人干了50多年。至于在更富的富人階層,還有多么驚人的財富,或在首善之區(qū)的北京之外,還有多少更懸殊的對比,只要平時留心新聞,自然都有答案。
舉出以上數字,當然不是為了聳人聽聞,而是試圖說明在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我們也置身于復雜的社會矛盾之中。在繼續(xù)發(fā)展經濟、向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努力的同時,調整財富分配格局、轉變分配方式,已經成為最迫切的課題。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方針,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找到解決上述各種社會矛盾的路徑,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建設平等、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