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2009年底至今,從迪拜到希臘,再到目前市場擔憂的歐元區(qū)、英國、日本乃至中國、美國的債務問題,都肇始于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尤其是2009年的財政救助和財政擴張,私人公司部門的債務危機被轉嫁成了公共部門的債務危機。
去年4月7日,筆者曾撰文《G20漠視的公共財政過度杠桿化》,評論當時的倫敦G20會議,認為倫敦G20會議漠視公共部門過度杠桿化,這將給未來的全球經濟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
而目前,這層陰影已經變成濃云,并且在希臘和歐元區(qū)變成疾風暴雨。
此次多倫多G20峰會顯然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此前G20韓國釜山會議發(fā)布聯(lián)合公報,已經定下了基調:各成員國眼下應投入更大精力削減財政赤字,以平復市場對債務危機的擔憂。
在發(fā)達經濟體復蘇前景未明的背景下,放棄擴張思路,轉而采取財政緊縮,將加劇經濟增速的下降以及失業(yè)率的攀升。但為了應對債務危機,已經顧不上這些了。
凱恩斯主義的原理,是通過政府財政擴張創(chuàng)造新的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政府擴張帶來的債務問題,自凱恩斯主義產生以來,很少被人集中關注過,其危機也很少傳導到政府債務危機這一最終鏈條。
目前我們可以判斷的是,凱恩斯主義在歐元區(qū)走到了盡頭,在英國走到了盡頭,在儲蓄率非常高的日本、中國也走到了盡頭,即便在美國,也正走到盡頭。英國昨天宣布的緊急財政預算,內容核心是大力削減公共開支和提高稅收,這被定義為將開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深刻的財政緊縮時代。
如果說危機之后的財政擴張是凱恩斯主義復活,尤其以2009年4月倫敦G20峰會為標志;那么以此次多倫多G20峰會為標志,全球將正式開始“去凱恩斯主義”。
中國不會成為一個例外。2008年底和2009年的財政、信貸擴張,加劇了中國地方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也給銀行業(yè)資產質量蒙上了陰影。2009年底至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回升,是一次典型的“偽復蘇”,而不是“真增長”。在市場表達出對地方債務和銀行業(yè)的擔心之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沒有太多繼續(xù)主動實施的空間。
最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財政可持續(xù)”、“貨幣可持續(xù)”,如果以財政和貨幣的不可持續(xù)增長,來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顯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徐以升 系本報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