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關注中國經(jīng)濟學教育的發(fā)展。近年來有好幾所大學,如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大、上海財大、西南財大等,都分別請來了美國高校的教授擔當院長,而這些院長們清一色是華人。最近獲悉我的一位前普林斯頓大學同事、現(xiàn)就職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金融界著名教授Phil Dybvig,一個老外,當上了西南財經(jīng)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個非華人在內(nèi)地擔當研究院院長職務,讓我又驚又喜,欣賞有加。希望這方面的對外開放是開了一個好頭,試想若有更多的大學和學院聘請海外學識淵博、治學有方的優(yōu)秀人才來當教授或院長,不論他(她)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那么中國的教育人才將源源而來,人才濟濟,中國的科研也必將有長足發(fā)展。
后來我回想起1947年當我在廣州嶺南大學念一年級的時候,有美國教授來當系主任和院長。嶺南大學是1888年由美國人建立的,第一任校長是美國人,當然有美國系主任和院長。1923年嶺南大學歸還給中國人辦,由鐘榮光先生當校長,保留了一部分美國人當系主任和院長。而在計劃經(jīng)濟的年代,中國實行了閉關鎖國,1952年嶺南大學以及所有在中國的私立大學全部關閉,外國教授們也都被趕走了。
直到1978年,開始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中國經(jīng)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才歡迎外國教授來講學。經(jīng)過30年的改革開放,今天讓一位美國人當了院長。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成功,不但是靠中央政府的領導,還有一個重要的政策,是中央政府讓地方政府和下屬單位,如公立大學或國有企業(yè),有自主權去實行改革開放。上面說的西南財經(jīng)大學金融研究院的例子,證明了這點。以后讓其他大學,不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學或醫(yī)學,都歡迎世界上最有才干的人來擔任各種適當?shù)穆毼唬袊鴮ν忾_放的政策,在教育與科研上便多走了一步,可以和美國看齊。美國的大學教育與科研,公認是世界的第一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如最近兩屆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都不是美國人,而是加拿大人。
對外開放,是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最重要政策。而現(xiàn)在筆者認為,讓大學教育與科研在對外開放上,也要多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