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先揀三個核心數據說事(注:本文所引用數據全部以“同比”作口徑):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幅11.1%、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2.6%、財政增幅27.6%。識者所見,數據不過熱也不偏冷。國家統計局稱“宏觀經濟走勢良好,繼續(xù)朝著預期方向發(fā)展。”筆者以為,作此論斷并無不妥。
這么說,有些人恐怕不以為然。前一陣子,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可能遭遇二次探底,宏調政策要轉向,調控房價將半途而廢,銀根將再次松動等“危言”充斥國內報紙版面,國外媒體則紛紛“里應外合”,大有山雨欲來之意味。這也難怪,說明憂國憂民之士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一段時間內從總書記開始,中央領導紛紛圍繞經濟運行作“下訪”。當把二者不加區(qū)分合在一起,經濟似乎不憂也憂。何況,經濟的確面臨多年積累的結構矛盾之大憂。
本周三,早報A32-A33版為讀者展示一張表格,扼要闡述6月24日至7月12日期間,中央領導“下訪”經濟的去處及裝備制造、國企改革、勞資關系等關鍵“訪點”。對照這張表格,回頭再品昨天公布的“半年報”,人們當可得出下半年國內經濟無大恙的放心結論。
筆者談不上懂經濟,更非經濟學者,但判斷宏觀經濟走勢,與其用深奧的學理生搬硬套,不如用日常生活感受加對經濟走勢常年觀察所積累的常識更為簡便明了。不妨隨筆者一起分析昨天公布的其他關鍵數據來增加感性認知:
投資增25%,外貿增43.1%,內需分兩塊:城鎮(zhèn)增18.6%、農村增15.6%。“三駕馬車”跑速均快于同期GDP增速。這足以形象說明經濟增速盡管已達到11.1%,但明顯留有潛力可挖。麻雀也留三日余糧——凡事不再把成績說滿,處處留有回旋余地,乃近些年政府說話做事的一大改觀。
經濟運行質量也是判斷經濟好壞的關鍵指標,受統計監(jiān)控的39個大行業(yè),36個行業(yè)利潤正增長,2個行業(yè)利潤有所下降,1個行業(yè)扭虧為盈,虧損行業(yè)為零,僅以這4個數字,經濟質量好與壞就有了最樸實的說法。
都說上半年股市一熊再熊系流動性收緊之故。恰看上半年廣義貨幣增18.5%,狹義貨幣增24.6%,流通貨幣增15.7%,股市之熊分明是“看得見的手”在悄然發(fā)力,使資本市場走勢服從宏觀調控整體之需。都擔心房價調控半途而廢,宏觀經濟總體運行良好,中央憑啥半途而廢?不甘心調控的是靠高房價貪婪逐利的諸既得利益集團,中央則須面對民意這一“大政治”,再食言,如何面對老百姓?
筆者行文至此,有必要帶一筆上海外貿。數據是前天的,6月份月度外貿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內行人眼里,這是上海經濟的一個轉折:一來上海經濟外向度倚高,二來不同于蘇浙外貿以“地產品”出口為主,歷史上上海外貿轉口比例最高,沿長江從武漢至上海,再環(huán)顧江浙沿海,港口林立,出口產品“各省自運”,留給上海轉口已然寥寥。如是,上海外貿刷新歷史新高,惟一結論是,“上海制造”已重新邁進再創(chuàng)輝煌之門檻,十分可喜。
百姓判斷經濟主要看物價,加上早年統計摻水留下惡劣影響,上半年CPI才漲2.6%恐怕信者不多。該數字是否靠譜另說,但下半年CPI不可能瘋漲一定靠譜。國際市場基礎原材料價格跌聲連片,國內上半年天公搗蛋至此夏糧仍與去年持平,蔬果肉蛋禽水產樣樣增長,GDP想瘋漲也難。
經濟無近憂而有遠慮,慮在結構轉型之快慢。若不出所料,近期很可能有高層會議部署明確下半年結構轉型之方向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