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畢,坐到電腦前開始認真瀏覽各大新聞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一篇題為《俄數(shù)萬華商一夜間傾家蕩產(chǎn) 被指走私》的文章被各大網(wǎng)站紛紛轉載,一看來源是《國際先驅導報》!∵@是一張依托《參考消息》報社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雄厚的采編實力,以前瞻視角縱覽天下大勢、觀察新動向、引領新潮流、傳播新觀念的國際新聞周報。
其實,這篇文章所反應的事件發(fā)生在2008年的9·11。從某種角度講,這實際上并不是一條新聞,而是一條舊聞的繼續(xù)。但這條舊聞卻有著一段并不如煙的往事。把這段往事按著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的原則寫出來,也許對各位博友盡可能地貼近事實有所幫助......
6月25日,俄羅斯檢察院偵查委員會主席巴斯特雷金宣布,俄檢察院偵查委員會業(yè)已成立專門機構用以關閉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中國人稱一只螞蟻市場),參與該機構的包括俄所有執(zhí)法部門的代表。巴斯特雷金指出,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是‘國中國,他們那里有自己的警察、自己的海關、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檢察院。那里有很多人常年不用外出,所有生活設施都有,其中包括妓院。這種丑陋的大市場應當被一勞永逸地取締。
據(jù)悉,俄檢察院偵查委員會正在處理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上發(fā)現(xiàn)大批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兒童服裝和鞋等走私商品。存放在屬于俄AST集團的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市場倉庫里。這批貨物沒有隨貨單據(jù)、沒有海關清單、沒有倉儲單據(jù),4個月來一直沒有貨主前來認領。俄檢查機關將對這批貨物進行相應處理。
其實早在6月1日,俄總理普京就要求內(nèi)務部和檢察院徹底改變打擊走私活動局面,尤其是在打擊輕工產(chǎn)品走私活動方面。普京在當天政府主席團會議上說:走私活動是一個單獨的話題。打擊走私活動的工作似乎在進行,但是收效甚微。走私的結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誰坐牢了?普京舉例說,在莫斯科市內(nèi)一家市場查獲了將近20億美元的走私貨。
6天后,俄羅斯總檢察長尤里·柴卡在接受俄羅斯電視頻道的《一周新聞》節(jié)目采訪時透露,普京總理所說那20億美元的貨就是切爾基佐沃市場沒收的走私貨。據(jù)知情者證實,這批貨就是俄羅斯最高檢察院調(diào)查委員會于2008年9月11日在ACT市場查封的那批貨,其中包括在俄華商貨物。
多年來,俄羅斯一直想對灰色清關說不,但每次都是把拳頭高高地舉起,然后又輕輕地放下。事實上,俄羅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關的弊病所在,但一時又下不了徹底取締的決心。這里面的原因很復雜,牽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間接參與非正規(guī)貿(mào)易的俄羅斯人很多,突然關閉這一渠道會導致很多人失業(yè);由于通過灰色清關途徑進口的商品價格相對較低,關閉這一途徑的直接結果將導致俄羅斯日常用品價格上漲,由此將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時灰色清關在長期存在的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一個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集團鏈,這個受益群體在俄羅斯很有勢力。關閉灰色清關,等于斷了他們的財路,他們因此會利用手中的一切資源竭力拖延非正規(guī)貿(mào)易的消亡。
狼來了喊了多年,人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并且麻木了。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要被關閉的官方命令和坊間傳聞已傳了好幾年,但每次都是不了了之。不過,這次似乎有跡象表明,俄羅斯這回可能要來真格的了。
長期以來,俄羅斯警察查抄沒收中國商人的貨物在莫斯科早已不是新鮮事,從擴東樓到兵營樓再到艾米拉,俄警方隔三差五地習慣性查抄在俄華商貨物,而每次查抄都不會空手而歸。但被中國人稱為一只螞蟻市場的ACT市場在俄警方此前多次針對華商的‘灰色清關事件中卻一直都毫發(fā)無損。
一只螞蟻在俄羅斯華人圈里的知名度老高了。凡是在莫斯科呆過一陣子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也都去過這個地方,比如理發(fā)、買中國人喜歡吃的青菜和豆腐等等。這個叫一只螞蟻市場的其實與螞蟻并沒有什么關系。這個地方的俄語名是Измайлово,中國人嫌俄語念起來繞口,就干脆把這個名稱漢化了,順著發(fā)音,直接叫成一只螞蟻。這個市場的大老板是一位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出生的猶太人,此人叫伊茲馬伊洛夫。據(jù)說他在俄羅斯高層人脈很多,與許多有權有勢的人都稱兄道弟,所以這個一只螞蟻市場似乎成了在俄華商的避風港。
但2008年9月11日,俄總檢察院卻突然對此市場采取了強制行動,這是近年來在俄華商損失最大的一次事件。據(jù)悉,此次被扣集裝箱共有6000個,重量約10萬噸,價值約20億美元,涉及國內(nèi)2000多家企業(yè)--這無疑是在俄華商的9·11。
俄方大規(guī)模查抄中國商人貨物的理由是,這些貨物沒有報關單和稅單,貨物來路不明,因此俄方稱這些貨是走私商品。但知情者指出,俄警方指責華商貨物為走私貨有欠公允,被查封和拉走的華商許多貨物都是通過包機包稅、包車包稅的灰色清關途徑進入俄境內(nèi),由俄海關委員會指定的清關公司負責辦理進關手續(xù),貨主向這些公司一次性交納整架飛機和整個車皮的稅款,因此這似乎不能完全與走私品相提并論。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各地市場商品供應極為緊張,為此,俄政府不得不大量從國外進口商品。為鼓勵進口、簡化海關手續(xù),俄羅斯海關委員會允許所謂的清關公司為貨主代辦進口業(yè)務,提供運輸和清關捆綁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務。這種服務也經(jīng)常稱為包機包稅、包車包稅或包柜包稅。這種方式對到俄羅斯做生意的商人的有利之處是進口手續(xù)便利。貨主只要向清關公司繳納一筆費用,自己不用和海關打任何交道,清關公司就會把所有俄羅斯海關報關手續(xù)辦好。目前,俄羅斯在同土耳其、韓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等許多國家的貿(mào)易實踐中也都廣泛使用灰色清關。
曾幾何時,灰色清關已差不多成為俄羅斯進口的惟一路徑,并已經(jīng)被各國商人看成是搶占俄市場的一種無奈手段之一。因為,在俄羅斯,企業(yè)不通過包機包稅、包車包稅等是拿不到俄方的報關單的,即沒有相關的憑證。同時通過灰色清關能使關稅稍微降低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稱,如果中國商人完全拒絕灰色清關,全額納稅,那等于是將市場拱手讓給了土耳其、韓國等競爭對手。似乎殘酷的現(xiàn)實在逼著你通過俄羅斯清關公司走灰色清關之路。
實際上,灰色通關已成為俄羅斯一些商人避稅、官員腐敗的溫床。近年來,俄高層曾多次對此進行了嚴厲的打擊。在俄國內(nèi)的灰色清關這張看不見的大網(wǎng)中,華商是利潤率最小、風險性最大、穩(wěn)定性最差的一環(huán),而那些海關中的蛀蟲和所謂的清關公司則是坐在辦公室里數(shù)錢的一幫老大爺。所以,俄高層每次清剿灰色清關之時,損失最大的就都是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