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否為悖論?大眾注目的產品質量門,往往演化到最后,都無疾而終。最新的案例就是霸王洗發(fā)水“致癌門”和麥樂雞“橡膠門”。
問題出在哪里?難到廣大消費者都錯了?還是競爭對手無德,用非正當手段打擊另一方?抑或媒體真是如打工皇帝唐駿所言,實在沒新聞可寫了,無聊之下,只好拿這些名人、名企說事?
“每次質量門問題出現,總有一個比較普通的現象,除非發(fā)生了重大群體性事故,造成了較大人員傷亡,否則,到最后,國家藥監(jiān)局等相關部門的檢測報告,往往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東南大學法學院律師張馬林表示,這就是質量門演變成“無門”的一個重要因素。
“檢測數據背后往往有利益集團的影子。”張馬林表示,造成檢測結果的合格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國內的許多行業(yè)標準,往往是一些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結果,而國內一些科研項目,也往往與這些大型利益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行業(yè)產品標準的制定,往往有利于利益集團。而無論作為律師等專業(yè)人士、還是普通消費者,由于對相關專業(yè)了解有限,往往無法弄清楚這些標準制定的科學依據,所以往往無所適從,利益集團的利益由此變得十分穩(wěn)固。
近年來,我國對外產品出口小到打火機、大到各種機械產品、建筑材料,經常被一些國家檢測出產品問題。這其中往往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貿易壁壘和政策所致。“最好的辦法就是國家標準國際化。”張馬林表示,只有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相一致,國內質量門混亂的局面才有望改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能否認,在我國現階段,如果嚴格按國際標準,許多中小企業(yè)將面臨倒閉危機,但這并不是拒絕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的理由。也許我國目前還得在國際標準與國家標準之間尋找到一個產品質量的平衡點,要做到這點,也許“站著說話不腰痛”,難度其實挺大,但至少,要改變我國目前產品質量安全的被動防御局面,使產品質量立法、監(jiān)管和執(zhí)行,都能走上積極主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