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啤酒于一百多年前由德國人創(chuàng)建,經歷過日本人統(tǒng)治,抗戰(zhàn)勝利后由國民黨政府接管,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由人民經營。一百年的變遷,使得青啤從生產、質量、銷售、口感、文化等方面有了提升、回歸和傳承。更重要的是,在這變化和傳承的過程中,新中國的青啤人,為青啤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使這個豐年品牌的積淀更加厚重,產品更耐人品味。正如2003年8月15日青島啤酒百年華誕時,青啤人用數(shù)字100做了一個紀念雕塑,把“1”放在上面像個箭頭一樣,預示著新的100年還要再發(fā)展,而“00”表示的是新百年的青啤歸零,從此100歲的青啤又變回到了1歲,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所以,青島啤酒把計劃經濟下的青啤看做是結束了使命,一個市場型的青啤正在誕生。
青啤:新中國的自強標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但西方國家對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實施了全面經濟封鎖和禁運政策。1950年,美國商務部宣布運往中國的一切貨物實施許可證管制辦法,甚至禁止美國船只開往中國。被譽為“啤酒之魂”的啤酒花,是釀造啤酒的的關鍵原料,而這些原料從青島啤酒創(chuàng)建那天起,就一直依賴進口。經濟封鎖和禁運,導致原料供應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抵制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青啤人決定自力更生應對困難,在青島嶗山區(qū)李村試種中國人自己的啤酒花。
在沒有經驗、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青啤人克服了重重困難,試種了32畝啤酒花。經過細心照料、辛勤管理,青啤人成功了,他們在中國土地上種出來的啤酒花與歐洲、美洲土地上種出來的啤酒花相比,毫不遜色。青啤的這項創(chuàng)舉,一舉結束了啤酒花全部靠國外供應的歷史。
在此之后,青島啤酒在李村建立了700多畝的啤酒花種植基地,研究和種植的品種有“青島大花”和“青島小花”。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青島大花”的口味比“青島小花”更香、更醇正。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青島啤酒種的啤酒花進入盛產期,每年能收獲38噸干花。青啤的啤酒花,成為保證其產品品質純正的基因之一。李村,也由此成為世界著名的啤酒花原產地,直到現(xiàn)在,全國用的啤酒花中,有九成是“青島大花”。
青島啤酒在擁有了醇正的口感后,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啤酒品牌登陸香港?捎捎诮▏痪茫車饨洕怄i和多年戰(zhàn)亂影響,國內的工業(yè)企業(yè)都處在工藝比較落后的水平,一些外國人便借此嘲諷中國人造不出好啤酒,剛剛抵達香港的青島啤酒,也被扣上了這樣的帽子。在香港這個素有“世界名牌櫥窗”之稱的地方,青島啤酒便遭遇到國際品牌的阻擊,首當其沖的是著名荷蘭啤酒品牌“三馬頭”。
一個非常被動的現(xiàn)實是,經過長時間運輸后,如果不能及時銷售,當時的青島啤酒很快會出現(xiàn)絮狀物沉淀,而“三馬頭”就不存在類似情況。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啤酒的質疑之聲,青啤人立志要為“中國制造”正名。當時的青啤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工人都簽下了“生死狀”,提出“不提高啤酒質量,不殺回‘三馬頭’決不罷休”的口號。經科技人員反復研究實驗,麥香濃郁、口味醇正、保質期長的產品終于研制出來。公司迅速將新研制的產品運往香港,打敗“三馬頭”,占領了香港市場。此舉,大大提高了青島啤酒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工業(yè)學大慶”、“農業(yè)學大寨”這些至今人們仍然記得的口號,反映了1964年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的一股學習高潮。1963年,打下雄厚基礎的青島啤酒在全國評酒會上榮獲金獎,當時的輕工業(yè)部注意到,青島啤酒不僅質量好,而且消耗低、成本低,于是在1964年的唐山會議上,提出“啤酒行業(yè)學青島”的口號。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許多口號并沒有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但“啤酒行業(yè)學青島”是個例外。時任輕工業(yè)部食品局局長杜子端指出,通過寫實對青島啤酒作一次全面檢閱,也是對全國啤酒廠作一次檢閱,是集全國啤酒工業(yè)的大成,全國向青島學習,就是提高全國啤酒工業(yè)的技術水平!肚鄭u啤酒操作法》就是在那時誕生的,現(xiàn)在已成為珍藏在青島啤酒博物館的一份珍貴記憶。這個工藝準則,后來不但在全國啤酒行業(yè)大范圍推廣,而且被定為行業(yè)標準,一直沿用至今,影響著中國啤酒工業(yè)。
青。河媱澖洕械年囃
上世紀60年代,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系中,青啤也成為 “國家的”企業(yè),投資、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等等,一切都被納入到國家統(tǒng)一的計劃體系之內。1967年,國家計委和國務院財貿辦發(fā)文,批準青島啤酒出口啤酒的增產措施,使年產量從1.9萬噸增至2.6萬噸,產品主要用于出口。70年代初,青島啤酒首次打入美國市場,到1978年,美國莫納克公司成為青島啤酒在美國的銷售總代理,年銷量達2萬箱。為發(fā)展國家經濟賺取了大量急需的外匯,極大地支持了國家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作為一家國營企業(yè),青島啤酒延續(xù)著計劃經濟時期國家指令性計劃控制企業(yè)的模式,銷售基本是由單一的商業(yè)部門代購代銷,企業(yè)完全沒有經營自主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根據(jù)國家有關規(guī)定,青島啤酒才有了產品自銷權。在這之后,雖然產品可以自銷了,但“計劃”的緊箍咒并沒有消除,作為國有企業(yè),青島啤酒的改擴建項目需要國家立項批準。
有一個例子非常經典:青島啤酒為了一個擴建10萬噸的項目,辦理審批手續(xù)歷時三年零四個月,最終蓋了259個章才算完成。無處不在的“指標”,毫不含糊的“計劃”,鐵板一塊的“審批”,使青島啤酒出落成了真正的“皇帝女兒”。因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青啤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3%,下滑到3%左右。然而,積極適應環(huán)境變化,主動進取的青啤人并沒有任由困難發(fā)展,在計劃與市場雙軌運行階段,受到產能限制的青島啤酒就開始嘗試集資擴建的模式,通過自籌資金提高生產能力,用計劃外的多余產量還集資款,為企業(yè)贏得了發(fā)展空間。
在青啤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青島啤酒仍然保持了行業(yè)排頭兵的地位,贏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普遍好評,在1991年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為青啤后來的大發(fā)展夯實了品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