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有“視死如生”的冥葬傳統(tǒng)。如今一些農(nóng)村,在逝者下葬之時,會燒一些金山銀山、樓堂館所、電視冰箱之類,當然都是紙做的。地下那個世界,想象中是跟地上差不多的,也由等級森嚴的各級官員統(tǒng)治,少不了打點一二,免得黃泉路上奈何橋頭,收過路過橋費。厚葬跟薄葬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有足夠的銀子讓人在陰間花。
唯物主義基本上摧毀了這個文化傳統(tǒng)。取而代之的火葬,讓人死之后化為灰燼。即便這一小撮塵灰,也得有個容身之處,骨灰盒總要埋在地下的。電影《非誠勿擾》中那個四川姑娘,就是賣這個的。不過在當下,陰宅比陽宅的單價貴好幾倍,動輒一平米數(shù)萬元,還只有20年產(chǎn)權。這樣一算,比房價貴了十倍不止。
以此而言,寧波北侖總算給民眾辦了件好事——當?shù)赝瞥?ldquo;經(jīng)濟適用墓地”,每平米只要七八千元,確實相當便宜了。要知道,許多人生前住不上房子,死后無法下葬。子女只好把骨灰盒供在家里。讀者諸君有興趣的話可以搜索一下“死不起”這個詞。開死亡證明要錢,火化要錢,葬禮要錢,骨灰盒要錢,墓地要錢,算下來沒有十幾萬,是很難完整地死一回的。
讓民眾的死亡成本降低,讓大家都死得起,這當然算是一件善事。不過這個經(jīng)濟適用墓名額有限,算是個稀缺東西,難保不會像當年經(jīng)濟適用房那樣被人上下其手。我只希望申請過程能夠公開公平,別的不敢奢望?纯幢本瀛h(huán)外的萬安公墓一平米10萬,趕上二環(huán)的房子了。
在這個語境下,如果我說“寧波人民有福了”,肯定不是一句吉利的話,而且還非常別扭和糾結,會被寧波人民痛斥。為什么會別扭呢?就是因為 “死”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不能拿來開玩笑。但事實上寧波的死亡成本確實比北京低。“死不起”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幾乎每過幾個月,我們都能看到“殯儀館暴利” 的新聞。
在我們這兒,“死不起”這個事情本身,跟“死亡”一樣不可避免。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論你是誰,只要想用屁股大的一點兒地方,都得跟國家買,因為土地是國家的。至于國家是誰的,這個問題似乎從來也沒搞清楚或者壓根不打算搞清楚。地價高了,就有人說這是市場經(jīng)濟的常態(tài),因為中國人多嘛。一來二去,老百姓也就被搞糊涂了,只好透支未來三十年的錢去買房子。等房貸還清,也就差不多六七十了,緊接著就要貸款買墓了。
這樣的生存和死亡狀態(tài),不應該是中國人的常態(tài)。人民與土地的關系被人為割裂與阻絕,使得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每個人,都呈現(xiàn)一種無所依賴的游離狀態(tài),孤立無援孑然一身,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當然了,有另外一些人拼命鼓吹這是一種先進的發(fā)展模式,我想事到如今,恐怕同意他們的人也不會太多了。
在通貨膨脹的大背景討論墓地降價,在感覺上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以前媒體總說,買房跟買白菜一樣搶,如今白菜也開始漲價了。據(jù)說改革開放后,人民的收入增加了N倍。但是改革開放前似乎也沒出現(xiàn)“死不起”的情況。總之,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錢卻越來越不夠花,越來越活不起。寧波這樣搞,風險還是很大的。保不齊會因此出現(xiàn)一個“寧波移民潮”,大家都死在寧波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