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一輛黑色轎車在河北大學新校區(qū)門口撞倒兩名女生(其中一名搶救無效當晚死亡,另一重傷者已脫離危險轉(zhuǎn)院治療)后,司機不但沒有 停車,反而繼續(xù)去校內(nèi)宿舍樓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學生和保安攔下,但該李姓年輕男子卻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爸是李剛!”后經(jīng)記者多方了解,該男子父親 確為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
讀罷這則新聞,我在憤慨之余不禁想到,這個李“衙內(nèi)”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還真值得剖析。眾目睽睽之下,開車撞死人還可以若無其事去接女友,情緒何其 “鎮(zhèn)定”。被眾人攔下后高呼父親的名字,對家父的權力影響又何其自信,水滸上的高衙內(nèi)也不過如此。這位李衙內(nèi)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官二代”驕橫性格的典型讀 本。
解讀之一,高喊父親姓名為何成為李衙內(nèi)的“危機公關”?
按說,這位李衙內(nèi)還真是個愣頭青。當被眾人圍住之時,他以為喊出自己父親的名字就可以唬住眾人,殊不知這恰恰把自己和父親雙雙置于輿論漩渦。試 想,如果這位公子哥兒再“成熟”一點,低調(diào)一點,出事后悄悄給家父發(fā)了短信,由父親暗中做工作,應該比當眾高喊父親的名字更于己有利。但換一個角度看,李 衙內(nèi)如此高調(diào)的姿態(tài),肯定非一朝一夕養(yǎng)成。也即是說,正因為此前借助父親大名占盡了便宜,才會有“權力通吃”的心理狀態(tài),也才有緊急狀態(tài)下喊出父親大名的 自然反應。
解讀之二,家有“衙內(nèi)”的官員是否會有公信力?
從常理講,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好,有其子必有其父也好,都屬于典型的有罪推定。官員優(yōu)秀并不意味著官員子女優(yōu)秀。與之同理,官員子女不可一世,并 不一定意味著父母不可一世。具體到李氏父子身上,兒子違法犯罪,應該自己擔責。李剛是不是個好官員,不能憑兒子的表現(xiàn)來斷定。但從網(wǎng)絡上的反應看,公眾對 身為父親的李副局長的聲討,幾乎蓋過了交通肇事者本人的譴責。其實,不應該責怪網(wǎng)民們?nèi)狈硇,因?ldquo;子不教父之過”本是中國人廣為認同的倫理邏輯。一位 好父親應該教會孩子遵紀守法,尊重生命,勇于負責,作為官員的父親還應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權力。很顯然的是,身為領導干部的李剛并沒有盡到責任。一個不合格 的父親,很難成為一名群眾擁戴的官員。
解讀之三,官員父母該怎樣對待子女的錯誤?
一聲“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爸是李剛”,無疑將李副局長從幕后拽到了臺前。時下,死者冰冷的尸體擺在太平間,傷者傷痕累累的軀體躲在病床上,李 副局長如果保持沉默,不僅缺乏一位領導干部的應有覺悟,也缺乏一位父親起碼的人性。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對于自己那不爭氣的“公子”,該是從嚴法辦,還是網(wǎng) 開一面,會不會接見一下死者和傷者的父母,會不會表示一下歉意,李副局長應該擺出明確的姿態(tài)。往更深層次里說,自己培養(yǎng)出這樣一位沒有人性的兒子,李副局 長會不會反省,會不會懺悔,都是擺在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考卷。從更寬的視野看,怎樣對待子女的錯誤,完全可以成為考察官員品質(zhì)的試金石。
一句“我爸爸是李剛”是對民意的極端邈視,更是對社會公平的公開叫板。但需要弄清的是,只要官員能夠嚴格自律,并在子女面前以身作則,就不會有“官二代”的囂張。當官員子女拿父母聲名拉大旗作虎皮時,每一個“李剛”都應該感到恥辱。
(四川 朱述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