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網站、微信,都能購買生鮮產品。
不少白領喜歡在網上“買菜”。
食品變質、退貨情況不時發(fā)生
“趕緊買,平時149元一斤的小龍蝦,大促只要89元。”近日,廣州市民羅先生在天貓下單購買了4斤小龍蝦,還推薦給好友下單。盡管賣家表示要到19日才能發(fā)貨,羅先生依然沒有罷手。雙十一期間,除了傳統(tǒng)的數碼、家電、家紡、衣服等消費品,生鮮也加入了電商的大狂歡——各種蔬果、魚、嚇、牛排、腸等,紛紛“觸電”。
不過,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生鮮”雖然被視為電商業(yè)最后一片“藍海”,但也最難啃下,其成本竟高過菜市場,并且產品質量難以控制,消費者對生鮮亦有安全疑慮。“相比數碼、家電市場,生鮮電商還遠未成熟。”一位電商人士稱。
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簡稱生鮮電商,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互聯(lián)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生鮮肉類等。生鮮電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大趨勢而發(fā)展。2012年被視為生鮮電商發(fā)展的元年。
三大“玩家”攪熱市場
“目前京東生鮮是以平臺模式為主,商家超過600家。”日前,京東商城相關人士接受E天下采訪時透露,其與天貓、蘇寧易購等一樣,生鮮頻道主要是引入第三方商家,即做B2C業(yè)務。對此,蘇寧易購廣州公司相關負責人亦表示,受限于冷儲倉庫,今年雙十一還是主要做平臺,“不過近期有款橙子,就是通過果園直接發(fā)貨。”
去年雙十一之前,蘇寧易購上線了生鮮頻道,推出水果團購以及大閘蟹團購等。采訪中記者獲悉,生鮮電商有三大玩家,除了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為代表的平臺型電商外,還有以順豐優(yōu)選為代表的綜合性食品電商,以及以本來生活網為代表的垂直型生鮮食品電商。無論是進口牛肉、特供海鮮,還是“褚橙”、“柳桃”,電商生鮮主打的還是“差異化”。
“今年雙十一主要就是這些在廝殺。”前述蘇寧易購人士稱,今年生鮮在大平臺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分類,為生鮮開辟了促銷分會場,而以前則是食品下的小分類。
據透露,京東今年11月11日當天,生鮮平臺上的牛排賣出了7萬片,腸類賣出來20萬根。在去年雙十一期間,生鮮電商便初嘗甜頭。數據顯示,順豐優(yōu)選在當天銷售額增長了26倍, 訂單量增長17倍;天貓售出50噸阿拉斯加野生海鮮,相當于一家沃爾瑪超市兩年的銷售噸數。
“電商市場也是‘紅海一片’,只有生鮮是最后的‘藍海’,網絡市場滲透率才在5%左右,因此大家會扎堆其中。”獨立分析人士張正昊表示,我國生鮮市場規(guī)模達到萬億,電商普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