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國互聯(lián)網廣告收入首次超過平面媒體,10年來平面媒體總收入下降半數(shù),如果算上通脹因素平面媒體市場的流失份額更大。這很大程度上是拜Yahoo、MSN等免費網絡新聞沖擊所賜,網媒通過速度更快、內容免費、搭售廣告的方式讓傳統(tǒng)平媒壓力巨大。從中國趨勢來說,1-2年內網絡廣告收入也將超過平媒。
但電視媒體的廣告從數(shù)字上沒有明顯下降,這到底是因為電視媒體具有某種程度的競爭優(yōu)勢、讓網媒短期甚至長期都難以削弱,還是因為時機未到?Youtube、Hulu、Amazon的視頻銷售是否會最終沖垮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防洪堤?優(yōu)酷和土豆的合并,無疑沖擊飛濺出很多值得思辨的火花。
廣告痛苦指數(shù)
優(yōu)酷和土豆長期占據中國市場前兩名,而且傳統(tǒng)意義上說,兩者都已上市脫險,似乎應該算是“上岸”了。但是,二者之所以要合并卻仍然是為了求生:一方面,奇藝、搜狐、騰訊等控制入口流量的大佬都進入視頻領域,優(yōu)酷和土豆流量上游越來越被卡了脖子,未來出現(xiàn)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巨大的寬帶成本、內容采購成本讓二者不堪重負,就算上市融資也不能解決這一瓶頸問題。
比如,2012年Q1優(yōu)酷帶寬成本1.13億元,占凈收入的42%,比去年同期44%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大支出;而內容成本為1.4億元,占凈收入52%,比去年同期28%大幅提升——兩大成本支出足以讓其入不敷出,土豆的相關數(shù)據結構也較相似。
近期,電視劇內容價格大幅下降,除優(yōu)酷土豆結盟,奇藝、搜狐和騰訊也開始聯(lián)合采購,那么,這是未來內容成本持續(xù)下降的基礎嗎?當然不是。在內容提供商和視頻渠道商之間的博弈,完全是開放式的,和電子商務有類似處,很難保持很高的毛利;同時,相比于京東、淘寶商城等電商平臺,視頻網站壟斷程度更低、議價能力更弱。這也注定領域將是一個長期低毛利的行業(yè)——除非壟斷。
但這還不是成本的全部,這里還存在一個隱性的“第三大成本”,注意,這個成本不是發(fā)生在員工支出上,而是發(fā)生在接收免費視頻的用戶側:廣告痛苦指數(shù)。數(shù)據顯示,為了增加收入,優(yōu)酷前貼廣告時長已高達45秒!如果繼續(xù)延長,相應的用戶體驗無疑會進一步降低,并最終損害長期利益。就像看電視一樣,在廣告時間,很多人就會換臺,而在網絡上,人們換臺更加容易,廣告的總時長有其極限。
所以,當視頻網站不斷加長廣告時長、增加廣告數(shù)量時,廣告痛苦指數(shù)隨之增加,它就會越來越蛻變成一家具有網絡點播功能的二流電視臺。但是,在運營成本上,在不少方面比電視臺要高,那么,一家自己不生產內容,又沒有政策獨占優(yōu)勢的電視臺應該給予多大的估值呢?
作為國內頭號視頻網站,優(yōu)酷最近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77%、128%、102%、111%,增速迅速放緩,利潤卻還遙遙無期,一旦增速下降到50%以下,這個行業(yè)可能會迅速變得和新聞門戶網站一樣平淡無奇。比如新浪,股價才從2004年到2011年初幾乎沒有增長,一直在40美金上下浮動,直到微博出現(xiàn)一度上漲到100美金以上,但目前,又跌落到50美金上下。
渠道終將消失
我們回頭來看,無論是新聞門戶、視頻網站,甚至是電子商務,其本質是什么?都不過是渠道而已。用戶需要的某種產品或服務,從渠道環(huán)節(jié)很少得到增值,主要還是分銷和展示平臺,這種情況下,渠道的總體趨勢是:成本越低越有競爭力、距離用戶越短越有競爭力、時差份額越大越有競爭力。
所以,我們看到100年前百貨商店出現(xiàn)的時候,迅速成為零售主流;而后,ShoppingMall為代表的大賣場又取而代之,都與規(guī)模效益有關;此后,連鎖大賣場進一步占據市場最大市場份額,與一站式采購給客戶降低成本有關;目前,則是電子商務大發(fā)展,也與其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有關。所以,蘇寧和國美能夠戰(zhàn)勝傳統(tǒng)的小家電賣場,而它們今天又不得不面對電商的沖擊。
那么,在這個變遷的趨勢過程中,我們必須關注到一個本質問題:上游廠商的渠道成本,就是渠道本身收入的來源,而這也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非必要”成本。從趨勢上看,降低這種非必要成本的市場內在動力不可避免,換言之,渠道必須越來越短、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快——只要技術和管理上足夠成熟,電商無疑是這種技術和管理的催化劑。
一切對消費者有利的事,必然對上游某個環(huán)節(jié)產生損害。無疑,淘寶商城、京東們搶了蘇寧、國美們的飯碗,而且由于整個渠道成本降低,總體的就業(yè)人數(shù)也會下降,只是進行了財富的再分配。
回到視頻行業(yè),視頻門戶的本質和新聞門戶沒有本質區(qū)別,都是渠道,一個免費提供文字內容,搭售廣告,搶了平媒飯碗;一個采取類似策略,搶電視的飯碗。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渠道成本仍然太高,比如,帶寬和內容。這也意味著,如果有人能整合帶寬資源或者內容資源,完全有可能讓這個渠道成本進一步大幅下降。
那么,電信運營商在帶寬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電視臺,特別是廣電在內容方面擁有顯著優(yōu)勢,分別是寬帶運營商和內容運營商,它們能成功嗎?不,它們的基因存在較大缺陷。但是,一種新型的運營商完全可能取而代之:亞馬遜模式。亞馬遜通過強大的云計算能力讓帶寬成本比對手有優(yōu)勢,同時,通過強大的內容控制產生溢價能力,并且市場份額上具有馬太效應,強者恒強,必然對傳統(tǒng)視頻網站形成巨大沖擊:無論它賣的是流媒體內容,還是賣的廣告。
所以,近日,當亞馬遜宣布將在Xbox360推出Instant視頻流服務的時候,流媒體服務商Netflix大跌5%以上報63.44美元,1年來已經下跌了一半多。
渠道一直在自我革命,直到非必要成本無限趨向0,優(yōu)酷土豆們在革他人之命時也將面臨著新的革命者。所以,未來的空間,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搶占電視臺市場,同時,還要防御,甚至轉型為真正的“云內容”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