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啃老”,是因為前人栽的樹夠大,后人乘涼本就是一樁情理中的美事。本來,大家拍得用心,觀眾瞧個熱鬧,也是無可厚非。只是讓觀眾有點看不明白的是,一眼望去,站在“老劇”肩膀上的熒屏“新劇”一茬又一茬,幾呈瘋長之勢,以至于觀眾對“啃老”劇整體都口碑了了。
依然前赴后繼地沖將上來,動因也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啃老”劇,還是“劇二代”,因為已有“珠玉在前”,對制作方來說,不僅省去了題材的營銷成本,對播出方來說更是憑空賺來了眼球效應(yīng)。 “啃老”劇們宣傳時又不能明說“利益論”,一般總是用更冠冕堂皇的“技術(shù)論”替代的,諸如“老劇已經(jīng)滿足不了高清時代的電視播出了”“老劇的拍攝技術(shù)已經(jīng)大大落后于今天”等等。
以為手握住技術(shù)這柄“利器”,卻更須知,技術(shù)不是藝術(shù)。比如重拍《渴望》,應(yīng)該不是大部分觀眾所“渴望”見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