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煒
11月20日,第47屆臺灣金馬獎遭遇了強烈的冷空氣,在觀眾眼中看來本應是陪太子讀書的最后都成了大贏家,而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和演員卻成了打醬油的,看陪讀們在臺上淚奔,上謝天下謝地。打著華語電影獎的名號,但看看整個金馬獎獲獎名單,除了《十月圍城》、《狄仁杰》及《艋-》,其它的電影別說看過,甚至都沒聽說過。
也許,觀眾大可不必為此傷心費神,金馬獎評判視角的“小眾化”路線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一直把對電影本土化藝術氣息的追求奉為圭臬。就像香港金像獎注重商業(yè)化,大陸金雞百花傾向于主旋律一樣,都有其自身的評判立場,只要這個信念不變,金馬獎就會不斷讓我們大跌眼鏡。尤其在臺灣電影日漸低迷之時,他們更需要扶持本土電影和電影人,以期為日后的電影發(fā)展注入生命力,有點私心也可以理解。
到底是狹隘的本土保護主義,還是對電影藝術的堅守,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從某種角度,金馬獎一直對文藝類電影偏愛有加,在商業(yè)化和文藝性的取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文藝性,其評判標準從來不去一味迎合商業(yè)需求,更不以商業(yè)成敗論好壞,只是一心一意支持文藝電影,這種對電影藝術的本真追求是值得贊許的。臺灣文藝影片曾經是華語影壇的領軍,它被人熟知的往往也都是一些溫情的文藝片,他們的作品總是貫穿著一種淡淡的憂傷,有一種淡雅恬靜的情感貫穿始終,特別是對感情的描寫尤為細膩,而且總是能把本土的文化氣息恰如其分地融入影片。像此次獲獎的一些影片,都帶有濃厚的本土生活氣息與色彩,以最貼近生活的姿態(tài)和角度描寫了當?shù)氐泥l(xiāng)土人情,以及人性與情感之間的糾葛。所以說,對電影藝術的偏愛不能成為我們詬病金馬獎的口實,相反我們還應該給予尊敬,在華語電影被虛假票房支撐起來的“偽繁榮”時代,這份堅守實在難得。
遺憾的是,文藝片雖是最真的電影藝術,但在商業(yè)化潮流的今天,它已不再是市場的主流,而且還漸漸被遺忘和漠視。酒好也怕巷子深,沒有成功的商業(yè)化運作和包裝,再好的作品也不過是一盤廢膠片,有市場的電影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好作品首先得得到市場的認可才行,否則,一切藝術只是空談。藝術性和商業(yè)化并不沖突,而且還可以相互映襯,這方面的例子不是沒有?陀^地說,金馬獎對藝術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其過分自我的保護卻有點狹隘了。電影拍出來不是自娛自樂的,而是要給更多的人去看,如果固守著自己的藝術理想而無視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不但藝術難以自保,估計連拍電影的勁頭都耗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