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周立波的言論沒有過腦或“智商太低”,在我看來,恰恰相反。在微博與民眾悼念膠州路大火之際,身為上海人的周立波,不為死難者道一句正義之言,卻頻頻對網(wǎng)絡(luò)民意大放厥詞,其實是打了很多小算盤的。他的這番言論,和當年的“余含淚”在境界上有得一拼。
我對周立波成“變臉客”一點不驚訝,“搗糨糊”一直是他的本色。在“笑侃三十年”中模仿領(lǐng)導(dǎo)人的做派,對雞毛蒜皮的事做些無謂調(diào)侃,在我看來,這些雕蟲小技之所以能爆紅滬上,是因為上海人憋屈得太久。上海文化這些年迫不及待地想翻身,猛然冒出一個會舌吐蓮花般傳播網(wǎng)絡(luò)段子的主兒,立馬引來瘋狂追捧,這并不難理解。
滑稽戲即使改名“海派清口”,也只是土豆大蒜的命,哪知這位周小弟卻擺起了鮑魚咖啡的譜,紅火沒多久,就露出暴發(fā)戶之態(tài)。不過是一個巧舌如簧的
戲子,卻總想扮成有叛逆性情的梁山好漢;不過是費盡心機搜尋些滑稽段子逗人一樂,卻以為自己真成了可噓枯吹生、清淡高論的公共知道分子。
戲子終究是戲子,哪怕演得再惟妙惟肖,只要有根骨頭撩在跟前,立馬就露出“公公知道分子”的本色。
近年來大眾傳媒總是對一些喜劇演員寄予熱望,期望借助相聲、小品、滑稽戲等的傳播力,塑造一種更真實、更開放的公民意識與言論環(huán)境。這些腕兒最初因來自草根,還能保持一點喜劇演員應(yīng)有的獨立與批判意識,很多民眾也因為那并不刻板的觀念和話語,把他們視為公共知道分子。然而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上,真正需要這些明星發(fā)表觀點時,他們往往退縮和躲避得最快;蛘呦“周自宮”這般,對權(quán)貴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在這些“公公知道分子”眼中,諷刺話語不過是他們沿街叫賣的產(chǎn)品,為既得利益者服務(wù),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舞臺上,他們會在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上扮豪爽血性的異議分子,一旦有利益或權(quán)力之誘,就甘愿做觀點上的妥協(xié),更別說在意什么民意和公共利益了。
可以說,對權(quán)力和利益集團的諷刺與批判,是一切喜劇的根。一個喜劇演員一旦失去了這個根,笑話和段子說得再機巧逗樂,不過是活動舞臺上的一個變形小丑,一個鬼臉匠人而已?膳碌氖,這類信奉“妾婦之道”的“公公小丑”,往往把自己看作可呼風(fēng)喚雨的精神偶像,反而把那些真正有抗爭意識的民眾當作小丑。他們以藝術(shù)為借口,逃避世間苦難,躲在喜劇那貌似傲慢的屋檐下,其實充當?shù)闹皇菣?quán)力的附庸。
不夸張地說,如今有大量的喜劇演員言說空洞無物,價值判斷混亂,淪為一個個只有鬼臉而無靈魂的活動軀殼。周立波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而已。
周立波之所以會這么快顯露“公公”本色,還在于他混淆了公共生活和公共舞臺、“粉絲”與民眾的差別。他在舞臺上如果說上述段子,臺下“粉絲”即便不認同,也會當笑話一聽了之。而在微博上,他面對的民眾多是公共事務(wù)的積極參與者。他們面對的是嚴肅的公共事務(wù),在意的是明星的社會與政治價值,而不是娛樂價值。
以周立波的社會學(xué)和政治學(xué)常識,顯然無法認知到網(wǎng)絡(luò)對改變中國社會政治參與方式的貢獻。不同的個人和群體,正通過網(wǎng)絡(luò)參與到管理社會的行動中,不僅打破了官員對公共資源的壟斷,也讓更多的民眾開始關(guān)注與國家和社區(qū)相關(guān)的公共福祉,對整個社會形成公民精神和公共意志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如今,各地政府都開始把網(wǎng)絡(luò)民意當作一種參考,周立波卻把它形容為“自宮”行為。除了無知和愚蠢,我實在想不到還能用什么詞來形容周立波的這番言論了。
只能說周立波太聰明了!“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有多少公共知道分子就是因為這份聰明、這種無知,一下就被打回了“戲子”原形。原來,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都是一種表演。與其說他們?yōu)楸硌莼钪,不如說他們是在靠表演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