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讓中國武術開始了一步步離家出走的腳步——
漂泊在武俠文字編織的江湖恩怨仇殺中;浪跡在影視作品虛幻的刀光劍影屏幕上;游走在民族氣概鼓噪的英雄史詩里。
其實,武術并不神秘,它是在千百年來冷兵器戰(zhàn)爭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幸存者總結出的戰(zhàn)場生存之道。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人們的生死肉搏經(jīng)驗越來越少,武術的技擊性越來越弱化,其功能已經(jīng)開始轉變,健體、養(yǎng)生和防身成為現(xiàn)代武術發(fā)展的三個方向。
但武術被俠文化神化了,藏在深山古剎里的武林秘籍,隱身阡陌的武林高手,飛天入地的絕世神功,武術被披著圣衣請上了神壇。中國的影視作品在這一過程中更是推波助瀾,它把文字編織的想象力化為影像,無限夸大和神化了中國武術。央視直播的《武林大會》,旨在向我們還原真實的武林搏殺。不是不好看,那是相當?shù)牟缓每。比起市井打架,多了一些招式,多了一些技術含量,這就是技擊武術在實戰(zhàn)中的真實反映。因為在我們觀看了1954年保留的一段中國武林豪門對決錄像時(一方是白鶴拳傳人陳克夫,另一方身份是吳家太極掌門宗師吳公儀),其打斗場面遠不及武林大會。
在當今世界演武場上,也就是國際公認的“K1”和“UFC”比賽中,中國武術并不是天下第一的功夫,這極大地挑戰(zhàn)了國人對武術的頂禮膜拜。其實,《武林大會》就是那個說破“皇帝新衣”真相的孩子。于是,勇爭天下第一的豪邁,讓我們擺開擂臺,中國功夫挑戰(zhàn)泰拳,中國功夫PK美國搏擊等等挑戰(zhàn)賽粉墨登場,我們制定規(guī)則,我們組織比賽,中國功夫當然是攻無不克。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國際的擂臺上,中國功夫勝少負多,中國前衛(wèi)體協(xié)散打隊曾經(jīng)在 1996年前后派隊員參加過“K1”大賽,最好的成績是贏得了一場比賽的勝利,但在進入第二輪后就被人“KO”掉了……
說中國武術博大和精深,不是指武俠和影視作品渲染的絕世神功,而是指中國武術浸淫著中國五千年文化。一位西方學者說得很深刻,中國功夫是解讀中國文化的一個密碼。
爭天下第一的心態(tài),還體現(xiàn)在我們要把武術送進奧運會。其實,奧林匹克是西方文化架構下的游戲,奧運會的特殊文化品位在多大程度和哪些層面上能夠容納中國武術呢?顯然,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外國人理解中國武術的文化性是不可能的。中國奧林匹克之父何振梁先生曾經(jīng)做過思考,“如何保持中國武術的民族文化特色?將中國武術的哪一部分推向奧運會?中國武術補充奧運會的哪些價值缺憾? ”
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薩馬蘭奇先生說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們把中國功夫請下神壇,是為了讓武術回家,把真正的中國功夫傳承下去,讓這筆世界文化遺產(chǎn)閃爍出東方瑰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