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臨近,四川省遂寧市川劇團變臉大師、國家二級演員劉世虎手工繪制福娃、奧運徽標等臉譜,以川劇變臉的藝術形式來為北京奧運會助興。鐘敏攝

7月20日,青島奧運村預開村。圖為奧運村里的茶道表演。周昆攝
北京奧運會的腳步正越來越近。
這是世界奧運史上具有獨特風韻的奧運會。綠色、科技、人文的三大理念和實踐意義深遠,特別是和諧世界、和諧奧運的人文精神,是北京對于奧林匹克的獨特貢獻。
這是世界奧運史上具有獨特風采的奧運會。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氣派與奧林匹克精神的結合與互動,將成為多元文化交融互補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組成,成為奧運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記憶:把中華文化的氣韻風神留在奧運史上
97歲的東方文化學家季羨林先生曾用“兩句話”來詮釋“人文奧運”的內涵:“人文奧運就是兩句話,一句是宣傳中國優(yōu)秀文化,一句是吸收外國優(yōu)秀文化。”
2001年5月15日,國際奧委會在審查5個候選城市的評估報告后明確提出,北京如果申請到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主辦權,將為世界奧林匹克留下“獨特”的遺產。
今天,我們已經聽得到北京奧運會的空谷足音,“新北京、新奧運”的宏大圖卷正緩緩展開。在這幅壯美的圖卷上,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是中國展現(xiàn)給世界的最璀璨的珍寶。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歷史研究》這部著作中對中國文明的世界價值做出了深刻闡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經中斷或衰落,唯有中華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載而綿延不絕。”
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融合力、延續(xù)力和凝聚力,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人文奧運體現(xiàn)東方文化特別是中華文明對奧林匹克精神的開拓與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的和合文化觀經過現(xiàn)代轉換,對當代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借鑒和啟示意義。和平、和諧、和愛、和美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合天的和諧自然觀是對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競技文化的生動補充。”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金元浦說:“圍繞人文奧運,我們可以充分開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展示中華文明,盡顯東方神韻,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北京奧運會是進一步激活中國文化魅力的難得機會。”作家馮驥才強調,“作為東方文明古國,中國要通過奧運會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氣質留在奧運的歷史上。”
20世紀90年代,學術大師費孝通在思考全球化體系中中華文化的命運時,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即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在確認自己文化價值中與其他文化共建人類文化。費孝通將他的“文化自覺”理念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陸貴山認為,北京奧運會正是搭建了這樣一個“讓世界理解中國,讓北京觸摸世界”的平臺,也向全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介紹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一扇窗口,“和諧的觀念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結合點。如何在北京奧運會上突出人文奧運的特色,借助奧運會這個平臺,更好地向全世界宣傳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中國精神:體育盛會如何展示國家形象
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定位決定著其在國際交往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一屆奧運會只有在思想上站得高,才能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獲得一席之地。”金元浦認為,奧運會作為一個巨型的展示會,它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全球平臺,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它有可能也應當成為展示中國新的國際姿態(tài),重建“文化中國”的當代形象的世界舞臺,它與“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中國融入世界”的戰(zhàn)略相配合,為中國在21世紀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發(fā)展機遇。
下一篇:堅持做減法 申遺得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