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的“箱”怎么寫?“拍黃瓜”的“拍”竟然也忘了?……這許許多多童年學過并曾無數次書寫的漢字,是否越來越經常地,在你執(zhí)筆對紙時突然呈現(xiàn)一個尷尬的停頓——提筆忘字。日前美國《洛杉磯時報》的一則報道激起千層浪,“由于使用拼音發(fā)手機短信及電腦打字正在取代擁有數千年傳統(tǒng)的一筆一畫漢字書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記得如何用筆書寫漢字。”該報道還引用了《中國青年報》今年4月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傳統(tǒng)漢字正在遭遇現(xiàn)代化的侵襲?提筆忘字已成新一代中國人的困擾?一場文化危機甚至開始悄然萌生?(《解放日報》7月26日)
應該說,人類社會同樣也是一部科技進步的歷史,就好比蒸汽機最終取代了馬,農業(yè)機械也最終取代了牛,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筆被鍵盤所代替,要說也同樣是時代進步、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既然想找個用筆寫字的機會都并不容易,“提筆忘字”當然也就并不意外。的確,不再犁地的牛當然也可能出現(xiàn)功能的蛻化,但這并不妨礙農業(yè)生產的繼續(xù)發(fā)展,既然有了電腦之類更高效的“代筆工具”,對于“提筆忘字”,似乎也大可不必過于糾結。
不過,假如就此便認為“提筆忘字”乃天經地義,甚至理所當然,恐怕也未必恰當。不可否認,相比手寫,電腦打字固然有著速度更快的優(yōu)勢,統(tǒng)一的電腦字體更可以避免因手寫書法的個性化所帶來的字跡不清難認等不便和弊端。但是,就好比人在學習跑步之前需要先學好走路是一個道理,“寫一手好字”某種意義上其實未嘗不是“打一手好字”的前提和基礎。不難設想的是,假如一個人連寫字都寫不好,甚至連字型相近的字還分辨不清時,即便是打字,恐怕依舊難免會鬧出“錯字連篇”的笑話。從這個角度來看,盡管跑步跑得快的人未必要走路也走得快,但是作為前提和基礎,學走路顯然是跑步之前無法省略的必經階段。因此,至少對于中小學生這些正處于認字識字階段的孩子而言,書法寫字課其實更應該被加強而不能因為有了電腦便被取消。
此外,真要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與精髓,真要切身體味到漢字之美,書寫教育恰恰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電腦打字固然十分方便快捷,但寫字作為學生識字的必經過程,卻并不能輕易被電腦所替代。很難想象,一個孩子只需看電腦便能完成識字認字。即便從幫助人們更好的認字識字的角度來看,寫字也不能夠被輕易省略甚至跳過。
正好比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并非完全對立,而是更多需要相互包容一樣。“提筆忘字”當然不能全怪電腦,改變“提筆忘字”也并不意味著收起電腦,重操紙筆。但是,電腦的出現(xiàn)同樣不應替代書寫。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算我們不指望如今的孩子成為未來的書法家,但是,假如不想在日后看到“提筆忘字”這一尷尬現(xiàn)象普遍化,不想看到漢字文明的弱化,書寫都理應回歸學生課堂。而無論從幫助學生更好的識字還是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來看,普及書寫,讓學生們親筆去感受漢字之美,應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門必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