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楹纬闪?ldquo;急之國”?
○新聞回放:7月19日北京消息 最近一項關于“世界上最著急、最沒耐心的地球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著急、最沒耐心的人。為此,本期《新周刊》推出專輯……
●齊世明文:將目光拉回三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新聞中心在2007年7月聯(lián)合實施的一項調查(1707人參與)顯示,84.0%的受訪者確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加急時代”。為此,筆者寫下“圈點”文章《“加急時代”你咋活》。
從“加急時代”到“最著急、最沒耐心的人”,連續(xù)創(chuàng)造十幾年世界經(jīng)濟奇跡的中國人,在奧運會上摘金奪銀、創(chuàng)造體壇奇跡的中國人,近日又連創(chuàng)“新紀錄”,先是戴上“最拜金國家之一”的帽子,又成了“世界上最著急、最沒耐心的人”,成了最不耐煩的“急之國”?
果真如此?有“新版民謠”為證:做事,一夜暴富,婚嫁,“速配”豪門;看牒最愛“快進”,上網(wǎng)狂點“刷新”;郵件,特快專遞;拍照,立等可;坐車,齊喊“高鐵”;開車,加速插隊;過街,愛翻欄桿……即便是最講慢功夫的文化,也被“加速度’了,從一口氣讀完某某歷史,到“30天學會英語”培訓,“速成”風在文化各領域屢創(chuàng)“佳績”!
追求快速成為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誰按下了國人的快進鍵?有人說,作為一種公共情緒,“急”有科技、現(xiàn)代化和人們的主觀情緒諸項。筆者倒以為,“急”作為情緒,像“憤怒”諸般,都是面對現(xiàn)實的應激反應而已,從根本上來說,只是反映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作為個體,情緒帶有偶然性,當這些偶然性的負面情緒成為普遍現(xiàn)象時,它真實的意義是一種警示。
什么警示?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語境交織,工業(yè)化、電子化、網(wǎng)絡化的社會成形,資源緊缺引發(fā)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tài)就是拜金至上,為了錢一分鐘也不等。
加急,加速,整個時代都在“超音速”。遺憾的是,這種高速是以人們文化品位的降低和生活情調的喪失為代價的。這便構成了人類包括中國發(fā)展的一個悖論。不是嗎?四顧左右,神游萬里,再看看我們每個人,不是像影片《紅菱艷》中的少女一樣,穿上了紅舞鞋,“奔命”在無休止的“旋轉”之中?
在這一“加急”狀態(tài)中,國人便活成了“壓縮餅干”。怎么講?“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一伙伙年輕人談他們的感受。“天天不是著急,就是上火”,一群群中年人也發(fā)出慨嘆。在不斷加熱的欲望鼓蕩之中,在急遽的“生活節(jié)奏”催促之下,人們只知道“隨大流”、“趕浪頭”,活在別人的“看法”里,你就活成了“壓縮餅干”:沒有“月上柳梢頭”,更沒有“人約黃昏后”,什么精神的、文化的、還有審美的……汁液都榨飛了!這人的世界只剩下物、錢,以及形式和功利,還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