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演員的片酬漲了,那么,影視劇制作的總投入是不是也漲了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增長的幅度和速度顯然沒有那么大和那么快。據(jù)有些制片人透露,在2000年或2001年的時候,演員的片酬差不多只占整個制作成本的20%—35%;到了2004年和2005年,這個數(shù)據(jù)就已經(jīng)接近50%了;現(xiàn)在做一部電視劇,演員片酬有時候甚至能占到60%。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說,由于演員片酬增長過快而總的資金投入趕不上片酬的增長速度,結果便造成了用于影視劇制作的資金事實上越來越少。
演員在影視劇中居何種地位?如果說以前還是導演制的化,那么,在市場化和商業(yè)化的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轉變?yōu)槊餍侵。也就是說,演員在影視劇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了,尤其是那些大牌明星,他們甚至決定著一部影視劇作品的命運。所以,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是,影視劇市場化和商業(yè)化的程度越高,演員明星的片酬也就越高,增長的速度也就越快。但也因此帶來一個問題,如果總的資金投入增長沒有那么快,那么,一旦遇到演員片酬的“獅子大張口”,會不會影響到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質量呢?
既然總的資金投入是有限的,也就不能允許演員片酬“無限”增長。很顯然,用在演員身上的錢越多,用在制作上的錢也就越少。制作費用的捉襟見肘,觀眾從完成作品中是可以看得出來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制作人為了省錢,有些場景或鏡頭往往多次重復實用,同樣的畫面在敘事中一再出現(xiàn),制作的粗糙、簡陋,令人難以容忍。據(jù)說這都是因為資金不足,只能一拍當十拍、百拍來用。此尤難矣,遑論其他。
觀眾欣賞影視劇,固然要看演員,看明星,卻也不盡然。因為,影視劇創(chuàng)作不是有了演員就萬事大吉了,還有編劇、導演、攝影、錄音、美術、剪接,甚至服裝、化妝、道具等等多個行當,哪個方面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到作品的質量。然而,沒有資金的支持和保障,又如何保證質量不出問題呢?何況,有些演員的片酬并不和他們的表演水平成正比,加之經(jīng)紀人或經(jīng)紀公司漫天要價、過度包裝,在這種情況下,片酬或許高飛了,影視劇的質量卻跌落到地上了。這是影視劇的“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