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電總局向央視下發(fā)通知,在主持人口播、記者采訪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諸如NBA、GDP、WTO、CPI等外語縮略詞。
據(jù)了解,禁止外語縮略詞是為了漢語的純潔性,這本無可厚非。一些場合下過多過濫地夾雜外語單詞,確實容易損害漢語的純潔性,甚至傷害民族自尊,適當加以限制也有必要。但我們還要注意另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史中,語言文字間的相互滲透都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比如說漢語在東南亞諸國就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至今還在一些國家的語言文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甚至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語言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xiàn)象就更為普遍。如果一刀切地禁止外語縮略詞,將造成交流上的困難。比如NBA、GDP、WTO等外語縮略詞,在漢語中已經(jīng)耳熟能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熟詞”,它們?nèi)诤显跐h語中,約定俗成、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就是最大的成功,如果現(xiàn)在強行把它們“扭”過來,反而形成隔閡,甚至會顯得 “生分”了。
因此,對外語縮略詞,大可不必一刀切地一禁了之。正如眾多網(wǎng)友所調(diào)侃的那樣,“把這個也禁了,那個也禁了,那CCTV呢?”
誠然,很多外語詞匯,如果有合適的中文縮略詞表達則更好,但問題是,有些外語詞匯很難找到相應適當?shù)闹形目s略詞,如果譯成對等的中文詞語,則既冗長又拗口,不利于語言交流與傳播。比如“NCAA”,全稱是“美國大學體育協(xié)會一級聯(lián)盟男子籃球錦標賽冠軍爭奪戰(zhàn)”,這樣的名稱,在電視上顯示字幕,字號稍大估計一屏幕都裝不下,實在不夠“便民”,即使使用中文簡稱,也難免產(chǎn)生歧義。
禁止外語縮略詞,在一些國家也同樣存在。在語言問題上,保持強烈的民族自尊固然重要,也更需要有自信開放的文化胸襟。就漢語來說,對那些不夠規(guī)范或者容易引起歧義的外語縮略詞當然應該禁止,而對那些已經(jīng)約定俗成、使用方便并且廣泛接受的外語縮略詞,就應該“網(wǎng)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