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關于文化沖突與文化共存的討論正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是增強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而引向和平,還是因文化的隔離和霸權而導致戰(zhàn)爭將影響21世紀人類的命運。北京奧運會的召開把這個話題再一次引向了高潮。
在“新軸心時代”,應以新的視角建立新型的文化多元的新格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由于殖民體系的相繼瓦解,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也逐漸隨之消退,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文化上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世界日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目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兩股不同方向的有害潮流:某些西方國家的理論家從維護自身利益或傳統(tǒng)習慣出發(fā),企圖把反映他們繼續(xù)統(tǒng)治世界的價值觀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仍然在堅持“西方中心論”;與此同時,某些取得獨立或復興的民族和國家,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返本尋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回歸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部落主義。如何使這兩股相悖的潮流不致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對抗并得以消解,是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一大問題。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既要反對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又要反對文化上的部落主義。要反對文化上的霸權主義,必須是以承認和接受多元文化為前提,必須充分理解和尊重人類各種文明、各民族、各群體,甚至每個人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要反對文化上的部落主義,必須是以承認和接受多少世紀以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和互相影響,是文化發(fā)展的里程碑為前提,批判排斥一切外來文化的狹隘心理。人們應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觀察當前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并建立一種新型的文化多元的新格局。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883—1969年曾經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xiàn)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問題,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在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多種文化的發(fā)展正是對二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的一次新的飛躍。據(jù)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將有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出現(xiàn)。從今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趨勢看,將會出現(xiàn)一個在全球意識觀照下的文化多元發(fā)展的新局面。
“新軸心時代”的文化發(fā)展與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那個“軸心時代”會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來說,由于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信息網(wǎng)絡的發(fā)展把世界聯(lián)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發(fā)展的狀況將不是各自獨立發(fā)展,而是在相互影響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各種文化將由其吸收他種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決定其對人類文化貢獻的大小?缥幕涂鐚W科的文化研究將會成為21世紀文化發(fā)展的動力。“新軸心時代”的文化將不可能像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那樣由少數(shù)幾個偉大思想家來主導,而將是由眾多的思想群體來導演未來文化的發(fā)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將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超越:中華文化如何恰當定位
一百多年來,中國基本上是處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處在建設中國新文化的過程中?梢灶A見的是,在中國,必將出現(xiàn)一個新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呈現(xiàn)一個文化多元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各種學說、各種流派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國。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處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之中,我們還沒有能如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宋明理學那樣,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礎上形成現(xiàn)代的新的中國文化。
展望21世紀,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出現(xiàn)適應中國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不同學術派別,但大概也不會產生一統(tǒng)天下的思想體系。這就是說,無論中外,由于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不斷變換,大概都不可能出現(xiàn)像柏拉圖、孔子、釋迦牟尼等等那樣代表著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偉大思想家?梢灶A見,21世紀的哲學也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世紀。
中華文化是當今人類社會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此“一元”中實又包含著“多元”。在這經濟全球化的新的“軸心時代”,在21世紀文化多元并存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給中華文化一個恰當?shù)亩ㄎ弧?
人們常說,當今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fā)展”的問題。在21世紀如果要實現(xiàn)“和平共處”,就要求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而大之就是要求解決好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關系。儒家的“仁學”思想和道家的“無為”思想大概可以為這方面提供某些有價值的資源;人類社會要共同持續(xù)“發(fā)展”,就不僅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求解決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也許能為這方面提供某些有價值的資源。
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提出“仁學”理論,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形上學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為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準則,對于人們的和諧相處無疑有一定的意義。
道家創(chuàng)始者老子的“無為”思想,或者從另一個方面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可以作出有意義的貢獻。那些強國為了私利,擴張自己的勢力,掠奪弱國的資源,這正是世界混亂無序的根源!独献印氛f:“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對這段話,我們可以給它以新的詮釋,使之適應今日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西方哲學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弊病可以說越來越明顯了,其弊端不能說與“天人二分”沒有關系。
因此,如何補救西方文化所帶來的弊病,并為21世紀提供一對人類社會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之觀念,我認為“天人合一”的觀念無疑將會對全人類未來求生存與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一哲學思維模式正因其與西方哲學“天人二分”的思維模式不同而可貢獻于人類社會。
“新軸心時代”下的文化超越
來源:中國網(wǎng)
時間:2008-09-04 11:40:45
作者: 責任編輯:王芳芳
要了解更多,可繼續(xù)查閱相關資訊:
暫無關聯(lián)文章,您可通過站內搜索查詢相關文章 |
0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大劇院時代 再回戲樓看戲
下一篇:大劇院時代 再回戲樓看戲
最新評論共有 0 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新聞圖片
熱點關注
熱點圖片新聞
評論熱文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0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wǎng)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