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個口號曾形象地概括了互聯網最為突出的一大特點:隱蔽性。網民可以在虛擬空間里暢所欲言?墒,“人肉搜索”的出現,使網絡匿名表達被濫用,網絡話語空間隨之走向另一個極端。
“人肉搜索”追求的目標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裸露)。其變傳統(tǒng)的網絡信息搜索(機器搜索)為人找人、人問人的網絡社區(qū)活動,最大的特點是不管你穿沒穿“馬甲”,眾人通過各種途徑對同一個人進行地毯式搜索,你的個人信息很快在網上一覽無遺,然后招致“激憤”的網友們一番口誅筆伐。
新近成為“人肉搜索”對象的是重慶某學院大三女生“Die豹”(網名)。因為四川大地震后在網上發(fā)表“第一次在重慶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還在想為什么不來得更猛烈一點”等言論,她被網民指責“沒人性”,其個人資料被“人肉搜索”后,盡管她一再道歉仍不得不選擇休學。
應該看到,網絡匿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言論的表達空間,使網絡民意獲得了更為直接的溝通渠道。而幾句過頭的話或幾張不雅的圖片足以激起網民的憤怒和眼淚,證明我們社會道德與良知的底線仍在,令人欣慰。但隨后的聲討甚至謾罵也表明,社會的良知如果脫離了理性、包容的韁繩,社會的道德如果依賴以惡制惡的方式來維系,其危險正如伏爾泰所說,“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
在現代法治社會,與對某種有爭議言行的道德譴責相比,普通公民的隱私權顯然處于更高的保護地位。包括“人肉搜索”在內的各種網絡表達方式,盡管是公民言論和信息自由的表現,但也要遵守底線,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兩年前發(fā)生的“銅須事件”曾經引發(fā)海外輿論的高度關注。許多海外媒體紛紛質疑中國網民對銅須的“封殺”做法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嚴重侵犯。當然,“網絡暴力”并非中國的專利。這種以鍵盤為武器的“暴力現象”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反思,比如韓國近年來開始采取漸進的方式,以遏制接連不斷的“網絡惡搞”事件。
此次國內貓撲網等網站對網絡表達方式的規(guī)范,值得期待。但凈化網絡環(huán)境,僅靠網站的自覺還不夠,通過法律手段,實施嚴格監(jiān)管,在信息傳播格局產生巨變的“自媒體時代”,顯得尤為迫切。唯此,人們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護,網絡才能成為“文明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