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國家層面上,需要確定何為“中國性”(Chineseness),即“中國精神”是什么?它必須是自己獨有的,同時又包含一些普世性的成分,這樣才能用于給自己定位并對全世界產(chǎn)生吸引力;“中國精神”的國家戰(zhàn)略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并為世界所承認。
其次,在個體層面上,需要確定何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源自文化,而文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普適性的部分和獨特性的部分,前者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為可能,后者則構成不同文化的特征。中國人之為中國人,主要不是因為居住在東亞,也不是因為具有黑頭發(fā)黃皮膚,而是因為它綿延5000年的文化。但20世紀的風云激蕩,加上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使得中國人成為“有知識沒文化”的群體。
構筑起完整的“中國精神”
對于普通人而言,可能尚未確立或牢固樹立起相應的價值觀,精神信仰近乎真空或不夠充實。國人現(xiàn)階段過度追求物質上的滿足,總體上缺乏終極關懷,其原因除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影響外,或許與此也有相應的關連。考察世界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物欲膨脹而精神貧瘠,是現(xiàn)代化過程中階段性的必然伴生物。
過度追求物質滿足的做法不可取,精神追求又由于價值觀的闕如而難以實現(xiàn),那應該怎么辦呢?答案是,還是要回到價值觀的重塑上來。國家層面上,通過結合傳統(tǒng)文化精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發(fā)展起來的創(chuàng)新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開放思想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等四個方面,構筑起相對完整的“中國精神”,據(jù)以確定國家身份,引導人民,構建國家戰(zhàn)略。
個體層面上,不排斥外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但更要體認以儒道陰陽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結合傳統(tǒng)與外來思想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生活準則:既要仁愛禮智信,也要平等博愛民主;以天人合一與可持續(xù)相結合為情懷,物質享受但求節(jié)制有度,把更多的時間與能力用于思考、閱讀、運動、幫助他人等使精神愉悅的活動中。(作者:薛力,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