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就不能理解。用銅壺滴漏計時,反映出古人的聰明才智,F(xiàn)存的一套元代由廣州冶鑄工人鑄造的銅壺就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歷史上,廣州拱北門曾設有一套“銅壺滴漏”,現(xiàn)在有關部門把古代的“銅壺滴漏”克隆出來,置放于還原古代馬路的北京路段,這本來是件好事,一是可以對觀眾進行文化歷史教育,二是讓人們認識廣州濃厚的文化底蘊?涩F(xiàn)在“銅壺滴漏”成了“銅壺注水”,能有什么教育意義呢?難怪有小朋友看后提出疑問:“這怎么計時?”
環(huán)顧國內(nèi)外,各種古文物克隆展品很多,文物原件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一一公之于眾;但是許多展出的克隆文物無論外形、質(zhì)感以至性能,都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參觀者通過介紹,明知是克隆品,但都會將其當成真品一樣去領略,從而獲取知識。按理說,“銅壺滴漏”并無太大的科技含量,古人都可以把它造出來,現(xiàn)在又有實物可參照,我們既然花了錢,為什么不造一套和實物一樣的“銅壺滴漏”供群眾參觀以領略古代文化呢?
“銅壺滴漏”成了“吐水龍頭”,頗令人掃興。現(xiàn)在將后者改回為前者還來得及,估計工程也不會太大,望有關部門從善如流速速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