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的張居正,一出場就敲響了數(shù)年沒人碰的登聞鼓,非要吵醒皇帝出早朝,廷議平亂之事。還在下班回家路過民巷的時候,當場捉拿了行兇搶人的“妖道”,救下了后來的紅顏知己玉娘。這樣公私兩面都正氣凜然的形象,被很多觀眾戲稱為“大明公仆張居正”。不過,有觀眾翻出史書對比后發(fā)現(xiàn)與劇中的人物大相徑庭,張居正其實是一個復(fù)雜的實用主義者,遠非劇中設(shè)定的那樣完美。
“電視劇畢竟沒有小說那么細膩,劇中人物需要較粗的線條和個性的類型化。張居正原本個性豐滿,現(xiàn)在的確是個有點類型化的男一號。”熊召正說從小說到劇本的改編“是個痛苦的過程”。歷史正劇不同于一般的古裝戲說,不能隨意添油加醋,又不能拿一個壞人做主角,最終妥協(xié)出一個“正面”的張居正。150萬字的《張居正》是第六屆茅盾文學(xué)獎獲獎小說,而改成《萬歷首輔張居正》的劇本之后,前后修改5年,硬是刪去了50萬字,其中還有不少是熊召正得意的部分。
不過,對電視劇將張居正形象矯枉過正的說法,《萬歷首輔張居正》的主創(chuàng)并不認同。導(dǎo)演蘇舟表示,張居正的缺點在劇中很有看點。他一開始性格張揚外露,謀略簡單化,都不像個政治家。后期的張居正比較驕橫,用32抬大轎回家省親,還有宮女陪伴,光宗耀祖的私欲膨脹,都是無法回避的。
觀眾能有點思考就行
盡管張居正的“正面”有向電視劇娛樂妥協(xié)的嫌疑,但是歷史正劇的“歷史感”,并非古裝戲說的娛樂能夠替代。熊召正表示,當人物真實色彩被歷史褪去之后,留給今天觀眾的是可以思索的現(xiàn)實命題。“歷史真實設(shè)定的厚重,給角色套上的不一定都是光環(huán),而是重重矛盾和疑問。”
“米襄陽的山水,既有煙霞之氣,又有丈夫胸襟,深合我意。”張居正在當上首輔之后,曾用米芾山水畫明示個性。這句臺詞是張居正的個性點題:作為改革者,張居正有些孤獨,“唐國強表現(xiàn)張居正尷尬時,收斂了自己,耷拉著腦袋,連眼皮都沒有抬起來。窘迫的處境和政治地位的反差,讓人物有了色彩。”劇中的張居正在一次審訊之后,問手下,犯人為什么忽然說不出話?手下回答是給犯人喝了“生漆酒”。這正中張居正的下懷,他夸手下說“你比我聰明”。“歷史上張居正留下很多懸案,在這次審訊中是否耍了陰謀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小陰謀,還有他的“妥協(xié)”和“交易”,使得萬歷新政獲太后和內(nèi)臣的支持而得以推行。很多懸案在劇中都沒有給出明確結(jié)論,用主演唐國強的話說,看過20集才能品出味道,劇中的留白還需要觀眾沏上一壺茶慢慢領(lǐng)悟。
“張居正的確是個實用主義的大臣,電視劇對實用主義提出疑問,是先立功還是先立德。”熊召正表示,歷史上的張居正認為海瑞那樣的清官不一定就是好官。他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舊有制度的問題,卻不懂得建設(shè)。這樣的清流雖然得到道德上的肯定,但不一定能做出業(yè)績。張居正本人則是一個以立功為先的人。
熊召正說,歷史本身令人玩味,歷史劇能表現(xiàn)的也只是蜻蜓點水,唏噓之外,觀眾能有一點點思考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