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以一個漢字來指代日本的話,毫無疑問,稍知日本的人,都會拈出“和”字來。其實以“和”指稱日本,就像“日本”這一國名的成立一樣,都比較晚起。在漢字漢文傳入日本以前,歷經繩文、彌生一萬余年,日本社會經歷了有日語(口頭話語)而沒有日文(書面言語)的“先語言”文明時代。其“日語”是本土原住民繩文人舊有的,抑或是“渡來人”(外來移民)攜帶而來的,還是“渡來人”的語言和土著話語融合而成的,在日本學界分歧很大。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古墳時代(3世紀中至7世紀末)四百余年間,漢字漢文由“渡來人”、行旅僧民和外交使節(jié)傳入日本,使得原先的話語(后世稱為“大和語”)逐漸開始漢字化和文獻化。但是由于當時的日本長期處于小國林立,傳入的漢語很可能主要在大陸系的“渡來人”集團以及與之有交往的部族之間流傳。
在此期間,中國的史籍開始較為詳細記載日本國情,如《魏志。倭人傳》(成書在先)和《后漢書。倭傳》(成書稍后)等,都沿用更早的《漢書。地理志》,稱日本為“倭”國。秦漢以來,史家多以音譯給四裔國家命名,他們大多奉“華夷之辨”為圭臬,獨尊中原,鄙夷四裔,音譯漢字多寓貶義,如“身毒”(印度)、“匈奴”(中亞諸國,古稱“鬼方”、“獫狁”)、“狗奴”(日本島小國)、“狗邪”(朝鮮半島小國)等。《漢書。地理志》“燕地”條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薄皹防恕痹诔r半島,漢武帝時所置郡,其海中之國當指日本無疑,這可能是現存文獻中以“倭人”指稱日本人的最早記錄。《山海經》的“海內北經”提到“燕南倭北”,稱“倭屬燕”,而燕地舊時領屬部分半島地區(qū),“倭”當在其中。鑒于《山海經》保存了很多周秦的原始史料,很有可能“倭”的名稱起源于秦漢之前,原為半島南部的地名或部族名。后來有學者落實“倭”原先當指半島古國“加耶”(即狗邪),后來延及日本,因此以“小倭”稱加耶、“大倭”稱日本加以區(qū)別。
加耶為朝鮮半島最南端的一組小國,四世紀初從三國的弁韓脫離出來,直到六世紀中消失。因為和日本島隔岸相望,為半島和日本交流的最前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曾在該地建立過政權機構“任那日本府”,為古代朝日關系最為密切的地區(qū),如果“倭人”先指該地區(qū)的半島部族,然后延指日本,也不無可能,只是“倭”名成立,早在加耶成國之前數百年。《魏志。倭人傳》未曾提及加耶,其中也確實有“大倭”一名,但細繹其義,似指有地位的“倭人”,并非特指日本島上居住的一般“倭人”。“倭”很有可能起源于指稱“加耶”及其先族,但《倭人傳》的傳主卻是專指日本人無疑。
至于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倭”族起源于何處?近年來很多人類學者和考古學者都在加以研究。鳥越憲三郎在1992年出版的《古代朝鮮和倭族:神話解讀和現地踏查》,提出過倭族起源于七千年前長江下游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其中一支后來北上,通過山東半島進入朝鮮半島,征服了島上原住的濊族和貊族,于紀元前三世紀、二世紀之間,在半島南部建立其最早的政權“辰國”。辰國是“三韓”辰韓的前身,也有研究者認為其余兩韓“弁韓”和“馬韓”也起源于辰國。戰(zhàn)后不久,江上波夫提出了著名的“騎馬民族國家”說,指稱日本古代國家起源于東北亞的“騎馬民族”,他們在四五世紀之際渡海征服日本,建立了統(tǒng)一國家“大和王朝”。一部分學者進而指稱“騎馬民族”便是來自起源于“倭”族的辰國,其中一系為日本皇族的祖先。
關于日人稱“倭”,早在九世紀初成書的《日本書紀私記》就有過這樣的推測:“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余里,日出東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古者謂之倭國,但‘倭’意未詳,或曰取‘我’之音,漢人所名之字也。”可能當時旅行中國的日本人稱自己的國土為“”(wagakuni意即“我國”),“wa”與“倭”相近,華夏的史官便以“倭”稱日本,可以聊備一說!百痢弊植灰娂坠俏模茷閮芍軙r新出之字,《說文》釋為形聲字,有“順”之意!百痢弊制鋵嵰彩恰坝椅摹弊,其本字當為“委”,《說文》釋“委”為“隨”,“順”、“隨”同義!稘h書》稱日人“歲時來獻見”,恪守當時的外交禮儀,不逾分際!段褐尽べ寥藗鳌芬灿涊d日人主“敬”,描寫其“下戶與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傳辭說事,或蹲或跪,兩手據地,為之恭敬。對應聲曰噫,比如然諾!笨梢姰敃r階級差等之間,以“恭敬”相安。
![打破神話:痛擊美軍入侵飛機[圖]](/uploads/allimg/140530/0154540_lit.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日本潛艇的建造與發(fā)展[組圖]](http://www.528sz.cn/uploads/allimg/140530/015441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