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老虎洞陣地上遠眺,視野頗為開闊
疑似老虎洞
無名墓界碑
七十年前的碉堡
少校軍官加入找尋老虎洞的隊伍
在約定的時間,記者和黃明生在紫金山天文臺門口碰面了。前兩天剛剛下了雨,林中的空氣里彌漫著青青澀澀的樹葉的氣息。由于記者是剛從白馬公園一路走上來的,黃明生就建議休息一會兒再出發(fā),他笑著說,“想到老虎洞,前面還有很艱難的路要走!
記者和黃明生的這段談話引起了旁邊一位少校軍官的注意,他走過來,問:“老虎洞?你們知道老虎洞在哪兒嗎?”記者老老實實地搖搖頭,而黃明生的點頭讓軍人喜出望外,“我姓劉,在南京軍區(qū)’臨汾旅‘服役,我對老虎洞陣地之戰(zhàn)這段歷史很熟悉,可我在紫金山找過好多次,都沒找到老虎洞陣地。這不,一到星期六,我就到這兒來轉(zhuǎn)轉(zhuǎn),但問了許多人,都沒人知道。我能和你們一起去看看老虎洞嗎?”
復雜地形竟讓帶路人都迷路了
記者一行人出發(fā)半個小時之后,黃明生停下來觀看了一會兒地形,歉意地說:“對不起,我好像迷路了。我在2006年來的時候是秋天,現(xiàn)在季節(jié)不對,很多記憶中的位置都模糊了,只能重找。”這時,劉少校提醒說:“當年老虎洞之戰(zhàn),為了掃除視線上的障礙,陣地前的樹木都被砍掉了。我們應該站在高處,找樹木相對低矮的地方!
一語驚醒夢中人,一行人趕緊往山頂爬去。站在山脊之上遠眺,果然在第二峰以東的位置看到一大片較低矮的林子。根據(jù)黃明生隨身攜帶的地形圖上深綠色的圖形顯示,那位置應該在“永慕廬”的左手方向。
林子里根本就沒有路,荊棘遍布,攝影記者那沉重的攝影包不停地被枝枝丫丫絆住,手忙腳亂。在一處山脊,記者遇見了一對爬山歸來的中年夫妻,趕緊上前和他們攀談起來,得知他們是老登山迷,對紫金山里的地形相當熟悉。他們手指前方說:“你們要找的地方可能就在不遠處,那兒確實有許多防御工事,比較集中,像是一塊陣地。不過,老虎洞這地名我們沒聽說過!
質(zhì)地上乘卻彈痕累累的碉堡記述了戰(zhàn)爭的慘烈
一路走過的山脊都很狹窄,最寬處不超過十米,最窄處只有一兩米。順著山梁一路探尋,沿途不斷發(fā)現(xiàn)有被炮火炸毀的建筑痕跡,還有人工挖掘的防御戰(zhàn)壕的痕跡。凝視那些已被野草和落葉所覆蓋的溝壑,仿佛看到那些血性男兒跪臥其中,咬牙切齒地向日軍舉槍還擊的情景。正像劉少校和黃先生事先推測的那樣,這些拱衛(wèi)南京的工事,正面無一例外地都是朝向東南方向——那正是當年日軍正面進攻的方向。
繼續(xù)向前走了不到一公里,劉少校在一片雜樹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鋼筋水泥的碉堡。這座碉堡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一米五左右,埋在地下的部分有一米左右。堡內(nèi)可容三到四人,北面有一向下的通道可進入碉堡,有三個射擊孔,分別朝著東、南、西方向。從外面看,只有朝西面的射擊孔完好,而朝東面和南面的射擊孔的上部防雨檐均遭到炮火的嚴重損壞,局部已露出里面的鋼筋,由此可見當年戰(zhàn)斗之慘烈。
劉少校告訴記者,整個紫金山上的防御工事,都是在德國顧問團指導下構筑的,蔣介石對它拱衛(wèi)南京城抱有極大的期望。山上的碉堡都是明堡,因為紫金山有眾多樹木掩護,在軍事戰(zhàn)略上不需要設置暗堡。這些碉堡建筑時,所有的材料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就連黃沙都要經(jīng)過幾遍水洗才與水泥攪拌,再用5至10毫米的鋼筋整體澆灌而成。從現(xiàn)存的碉堡外形看,很少有被風化的跡象,其混凝土仍牢固堅硬。
據(jù)劉少校介紹,南京的現(xiàn)有碉堡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球形連體碉堡,這類碉堡能經(jīng)受炮火轟炸,更具有避彈的能力;不因建筑物體的破壞而影響整體防御能力;一類是頂部呈平面的碉堡,就像眼前的這個碉堡。這兩種碉堡都牢不可破,如果是飛機上丟下的炸彈,一般要有500公斤炸藥的威力才能將碉堡炸毀;如果將一枚5公斤的炸彈從碉堡出槍口拋進去,也只能炸出一個缺口。
![打破神話:痛擊美軍入侵飛機[圖]](/uploads/allimg/140530/0154540_lit.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日本潛艇的建造與發(fā)展[組圖]](http://www.528sz.cn/uploads/allimg/140530/015441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