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廠單價5.5億美元是按2010年美元值,考慮到通貨膨脹,服役時的實際單價更可能是7億美元,這兩個價位都沒有計入200億美元的研發(fā)成本分攤,如果計入(按100架飛機),服役時的實際單價可能是9億美元。
(4)會是尖端的,但不會采用各種突破性的全新技術。
(5)不會是超聲速的,因為這難以與隱身性能折衷,同時也會抬高成本。

(6)不會是無人的,美國空軍在2016財年預算概要中將該機描述為“可選有人駕駛”,考慮到在嚴酷環(huán)境中突防、瞄準、脫離等作戰(zhàn)行為的需要,加上該機需要有核打擊能力,美國空軍可能考慮完全放棄“可選有人駕駛”,以保障任務和節(jié)約經費。
(7)它看上去會與B-2轟炸機有所不同。許多專家認為該機出于隱身考慮,會和B-2一樣采用飛翼布局,但B-2是在20世紀70年代構思的,現(xiàn)在的隱身技術與以往不同。此外,B-2在未來長波雷達面前的隱身能力正遭到懷疑,而且該機主要考慮在夜間使用,而美國空軍希望LRS-B具有更好的作戰(zhàn)靈活性。因此,即使LRS-B也是飛翼布局,它也不會被人誤認為是B-2。

(8)將更加依賴于機外的能力。它將是美國空軍在信息時代發(fā)展的首型轟炸機,將具有很好的互聯(lián)互通互用特性,是遠程打擊“系統(tǒng)簇”的一部分,可從外部獲得瞄準數(shù)據和電子對抗等支援。
(9)它的生產數(shù)量將超過100架。因為它要取代現(xiàn)役的近160架轟炸機,因此如果它的各項關鍵性能參數(shù)令美國空軍滿意,并且實踐證明該機具有更好的可維護性,美國空軍就將采購超過100架機來全面替換現(xiàn)有機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