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訓使我們必須以最現(xiàn)實的方法揣測日本的用心,中國崛起的事業(yè)和日本軍國主義不甘屈居中國之下的矛盾,才是中日關系的主流與實質。
多年來,某些中國人在談到中日關系的時候,總要重復一下中日友好的調子。然而,歷史與現(xiàn)實非常明確地顯示,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實根據(jù)的。綜觀中日兩千年的交往,中國與日本之間,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之間從來沒有過平等友好的關系。
宋朝以前,日本稱臣于中國,而中國人毫無保留地傳授文化與技術,特別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國留學,而中國也有鑒真東渡等。
日本首相安倍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
從明朝開始,則是日本人對中國不斷侵略、破壞,不斷殘殺中國人的歷史。中國強盛時,日本人是中國人的門生,而中國人奉日本人為上賓;中國衰弱時,中國人卻淪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間過去沒有過友好,現(xiàn)在也沒有。將來會不會有?現(xiàn)在言之過早。中日友好,充其量只是一個虛幻的愿望。中國發(fā)展對日關系時,必須以史為鑒,而不能以虛幻的愿望為基礎。
“東夷貌柔順”的偽裝
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時即已顯露無疑。唐大宗時朝鮮內亂,中國應新羅之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唐高宗龍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濟為名,出動舟師數(shù)百。占領錦江口。唐朝不得不遣劉仁軌領兵擊之,“仁軌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戰(zhàn)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賤眾大漬”。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戰(zhàn)爭與這一幕何其相似,同樣是朝鮮內亂,中國以宗主國身份平亂,然后日本乘機尋釁。然而,強弱易勢,甲午之戰(zhàn)的結果是日本吞并朝鮮、屠城旅順、割取臺灣、牟獲暴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痛苦和災難,給日本國民帶去了巨大的歡樂和利益。
日本右翼勢力代表石原慎太郎
顯然,日本人在唐代對中國的尊重不過是他們崇拜強權的特性的表現(xiàn)。當時的日本尚處于近乎蒙昧的時代,無論在文化技術和國力上都遠遠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臥學習制造工藝、建筑美術、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書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開始走出原始時代,完成所謂大化革新。日本人向唐朝稱臣的目的,無非是要通過引進文化來改善他們蒙昧落后的狀態(tài)。當時日皇即告誡其使者:“言語必和,禮意必篤,毋生嫌疑,毋為詭計”。史稱東夷貌柔順,沒有識別倭人的偽裝。
崇強鄙弱的日本人
二戰(zhàn)后,日本對美國千依百順,連天皇也每天早晨起來就去給麥克阿瑟鞠躬行禮,獲得美國的信任,以從中國和亞洲掠得的資金購買設備和獲取先進的技術,如汽車、電器、半導體等。一旦感到羽翼豐滿,就開始看不起美國人。把美國的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說得一無是處的《日本敢于說不》,就是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