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營的官兵,相當一部分人第一次見到坦克,所有的人都是第一次打坦克。部隊的裝備真差,不但沒有反坦克火炮,就連火箭筒也沒有,每個班只有一根爆破筒和一個炸藥包,再就是每人背著的4枚手榴彈。手榴彈是對付步兵的。
楊樹云說:坦克剛開過來的時候,每輛上面都坐著幾個英國兵,天黑,我們沒注意到,爆破組一上去,就被坦克上的步兵打掉了。吸取教訓后,我們先組織機槍、沖鋒槍、步槍的火力,把坦克上的步兵趕下來,然后,再把爆破組派上去炸坦克。
開始用爆破筒或炸藥包,往坦克履帶里塞。別處不行,不是彈回來,就是滾下去,搞不好,還要把自己人炸著。往履帶里塞也不容易,運動著的坦克顛簸大,又是黑天,看不準位置,掉下來的時候多,爆破成功的少。沒多久,爆破筒和炸藥包就用光了。這時,再把四五枚手榴彈捆在一起作為"集束手榴彈"用。林家保營第 3連9班班長王長貴是長春起義的云南籍老兵,他見坦克炮塔上的蓋子打開了,干脆爬了上去,準備把手榴彈塞進去。沒提防,坦克車內(nèi)射出一梭子子彈,王長貴身中3發(fā),掉下車來。
王長貴犧牲后,反坦克手們繼續(xù)爬坦克。有的被敵人發(fā)現(xiàn),炮塔一轉(zhuǎn),甩了下來,坦克再急轉(zhuǎn)掉頭,用履帶把甩下來的戰(zhàn)士碾死。即便如此,爬坦克的人還是接連不斷,"揭蓋蓋"的喊聲依然在谷地夜空回蕩著。到最后,所有的坦克都不敢打開頂蓋了。
夜間伏擊戰(zhàn),通常派上一個爆破組,最多兩三個爆破組,就能收拾一輛坦克,不算太難。因為戰(zhàn)士們拼得太頑強了。難打的是一輛"噴火坦克"。那天晚上,部隊對付那個家伙,吃了大虧。
從議政府沿著鄉(xiāng)村公路撤下來的英軍坦克,過來一輛,河溝里躍出一個爆破組炸他一輛。連炸幾輛后,敵人發(fā)現(xiàn)了反坦克手埋伏地點,調(diào)上來一輛"噴火坦克" 開路,沿著河道"唿¾¾唿¾¾"地噴起火來。那是一條幾十米長的火帶,只要在它的射界內(nèi),躲都沒法躲。噴一次火,少則燒個把人,多則能燒好幾個人。
被它燒著的時候,如果能引爆身邊的爆破器材,死得能痛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