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希望清政府復國愿望破滅
實際上,“琉球獨立”絕非一個新話題,自琉球群島被日本非法吞并的那一天開始,琉球人民尋求獨立的斗爭和努力就從未停止。
琉球群島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獨立的國家,其歷史可以分為三國并立的“三山時代”和統(tǒng)一的琉球王國時代。明清時期,琉球王國一直與中國保持朝貢關(guān)系,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生活深受中國影響,社會上層一直沿用中國明代冠服,并以漢語文言文作為官方書面語。后來,由于被日本薩摩藩軍閥(今鹿兒島縣)侵犯,被迫同時向其進貢。
1879年,日本非法吞并琉球王國,強行設置“沖繩縣”。對此,絕大部分琉球人持堅決反對態(tài)度,他們在日本及西方列強駐日使館奔走呼號,力圖通過外交途徑恢復琉球國,被日本污蔑為“頑固黨”。
資料圖:琉球獨立運動

資料圖:琉球獨立運動
還有很多琉球人流亡中國,開展復國運動,被稱為“脫清人”。他們以福州、北京、天津為據(jù)點,1879年至1885年間,向清朝總理衙門、禮部和重臣李鴻章、左宗棠等遞呈請愿書28份,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向日本交涉。1880年11月,琉球使臣林世功甚至自刎殉國,請求清政府拯救琉球。但由于清政府混亂衰弱,所謂“球案”交涉最終遭到擱置。
與此同時,琉球人民對日本的統(tǒng)治奮起反抗。琉球王國的貴族和官員對日本普遍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不少官員為抵制日本占領(lǐng)而稱病不出。一些上層人士群情激昂,連署按印,立下誓死抵抗的協(xié)議書,即“血判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