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太倉有座織女廟,每年七夕香火熾旺。平野四望,稻穗彎彎的,正在灌漿。這里是棉稻并重區(qū)。明清時期有名的經(jīng)濟發(fā)達的“八府一州”之太倉州。“太”倉,比“大倉”還大一“點”的倉,所謂“蘇湖熟,天下足”,蘇湖一熟,就屯糧于太倉,太倉,皇家的糧倉哦!
棉稻并重區(qū),棉和稻,不正是牛郎織女分頭管著的兩件事么?
這兒是勝昔村,多好的名字,今勝昔。舊名黃姑村。傳說牛郎星織女星就降于此地,“昆山東三十六里,地名黃姑。”范成大《吳郡志》里說得明白。但是聽農(nóng)婦們講牛女故事,別有一番情趣。她們唧唧喳喳地跟我說,道是玉皇大帝做了,48年皇帝,不允許自己孫女18歲就談戀愛,所以把牛郎和織女分開,所以這里不光有織女廟還有玉皇廟。這故事,怎么聽著聽著像是她們家的,不許女兒早戀什么的。
民間故事本來就是說著玩玩的,你當不得真。民間故事原就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該由人民群眾改動,把一代一代的情感、理想、趣味都加進去,成為她們自己的心聲。
太倉的牛女故事有點值得關(guān)注,說織女被挾持返回天上途中,牛郎披上老黃牛皮挑著兒女一個勁地追趕上來,眼看就要追上了,織女拔下頭上的金釵,起手劃了一條河,那就是天河,隔開牛郎和織女的天河。織女何以要自行與牛郎隔開?是怕牛郎到天堂受到懲罰,還是織女也有“七年之癢”已對牛郎戀情不再?民間自可以有十七八種說法。
因為“織女”是一群人。因為愛有多種多樣,婚姻有多種多樣,解釋故此也會有多種多樣。神話學者袁柯認為:織女劃河是原型。江浙安徽一帶,多有織女變心或厭煩牛郎的情節(jié)。牛郎織女故事若只是簡單化地讓人相愛,那就不會這么有生命力了。它應(yīng)當蘊含有人類對婚姻、對男女情感這一難題的一種反思在里頭。愛在其最初的濃情蜜戀過去后,男女雙方應(yīng)當怎樣相處?這是問題的關(guān)鍵。
有一種解釋最有趣:說王母娘娘原說的是讓牛郎織女隔七天見一次,沒想到喜鵲傳錯了話,變成每年的七七見一次了。如果這一說能夠成立,還真和當今的“周末夫妻”一樣了呢!“周末夫妻”的理念是:男人女人天天膩在一起,愛情會快速變得寡淡;唯有分開一小段時間,激情才能得到恢復(fù)。所以有“小別賽新婚”之說。秦少游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倒過來說,便是:兩情若是“朝朝暮暮”,便難以“久長”。牛女的情感之所以永恒,是因為他們“金風玉露”一年只“一相逢”。
太倉的“織女”們才不管那么多呢,正高高興興地歌唱《十二月花名》:“一月里,梅花開,梅花開來香出來,一散散到織女廟里來,哎呦哎——呦,一散散到織女廟里來。”二月三月,依此類推,每個月都有一種花,每種花花名不同,其余的歌詞都一樣,曲子也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闲≌{(diào),不一會兒,我們也都會唱了,“哎呦哎——呦”地,唱得字正腔圓,搖頭晃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