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時刻警醒,不斷改正,過錯就會越來越少。相反,不能正確對待和主動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日積月累問題就會越來越多,造成的損害就不可估量?v觀歷史,許多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人,因為不愿或不敢剖析自己,諱疾忌醫(yī),以至于后悔莫及。春秋時期有個蔡桓公,可以說是不敢正視自己、諱疾忌醫(yī)的典型。神醫(yī)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就指出他身上有小毛病,但蔡桓公不相信;第二次見面,扁鵲說桓公病情已經(jīng)加重,桓公仍不相信。這樣若干次后,蔡桓公習(xí)以為常,但不久便暴病而亡。這個故事說明,即使是小的毛病,如果不能正視,不加重視,也會貽害無窮。
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需要求真務(wù)實的勇氣。“黑豆”多還是“黃豆”多,其實自己心里最清楚,但生活中有的人自我膨脹,一旦有了缺點和錯誤,怕丟面子,怕傷自尊,就混淆視聽,掩耳盜鈴。盡管也能黑黃有分,將對的錯的裝在一個筒子里,但如果只看自己的長處,不計自己的短處,最終對的還是對的,錯的還是錯的,謬誤永遠(yuǎn)得不到改正。
我們常說“吾日三省吾身”,對世人來說,自省其實就像撿黑豆一樣,需要正視和不斷反省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自省的過程也許會很痛苦,但一個堅定執(zhí)著揣有信念的心靈不會因此而恐懼。如同人體上的傷疤一樣,人的精神上也會有許多“傷口”,而自省則是治愈它的一劑良藥。有比較才有鑒別。如果一個人不知自省,那他的“傷口”將難以愈合。過去的事情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不可挽回,但我們卻可以通過不斷反省,后天改造完善自我。
知恥而后勇。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固然是一大進(jìn)步,但改造自我才是終極目標(biāo)。應(yīng)該說,人有缺點是絕對的,而改正缺點是相對的,更是需要堅持不懈的。改正缺點,說一說不費力氣,而實踐起來卻很難,關(guān)鍵在于自身能否嚴(yán)格自律。了解自己,正視自己,再加反省,人就可以得到改造和提高。須知,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生命在繼續(xù),改造在繼續(xù),要戰(zhàn)勝自我,就要不斷改造自我,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聽之任之,勢必自食其果,甚至自取滅亡。對缺點錯誤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勇敢面對它,正視它,想辦法彌補它,久之,“黑豆”自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