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媒體近日刊登一篇文章,試圖查明印度空軍蘇-30MKI殲擊機的事故率較高,特別是遠高于其他國家軍事航空兵尤其是中國使用的蘇-27家族戰(zhàn)機的原因。
文章指出,過去6年,印度空軍損失了6架蘇-30MKI飛機。
第一架該型飛機于2002年開始服役,現在印空軍已經擁有200多架蘇-30MKI戰(zhàn)機,計劃列裝數量是272架。但這個數字遙遠少于中國的蘇27家族戰(zhàn)機。

印度空軍蘇30戰(zhàn)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戰(zhàn)斗序列中現有150架俄制蘇-27殲擊機和229架相同家族不同改型的仿制戰(zhàn)機,總計379架(可能還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的蘇-27家族戰(zhàn)機)。
但是,相比之下,中國空軍上述飛機的事故率并不像印度空軍那么高。至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空軍蘇-27家族戰(zhàn)機事故率的數據,現在暫時缺乏。俄羅斯空軍總共擁有438架“側衛(wèi)”家族戰(zhàn)機(這里所指的飛機可能還包括蘇-30、蘇-34和蘇-35)。但是,俄軍該型戰(zhàn)機同樣不像印度軍機那樣頻繁墜毀。
印度空軍把蘇-30MKI視作奪取制空權的主導因素,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該型戰(zhàn)機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條件下航程可達3000公里,空中加油后航程可達 8000公里,從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天空狼”(狼被視為野外環(huán)境下耐力的標桿)。
合成孔徑雷達的存在則賦予了蘇-30MKI戰(zhàn)機執(zhí)行遠程偵察任務的能力。

解放軍蘇30戰(zhàn)機
那么,印度空軍蘇-30MKI殲擊機事故率較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個主要的負面因素是印度空軍基地位于大城市附近,那里通常會有大量飛鳥聚集。
飛機與飛鳥相撞約占總事故率的10%。情況如此嚴峻,以致于印度空軍司令部去年表示希望采購45部地面雷達用來監(jiān)視基地附近的飛鳥,現在已有4家公司參與競標。此外,印度年平均空氣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高,這也會對航空裝備和跑道狀況產生影響。其他影響因素則是飛機技術維護質量不高,年輕飛行員職業(yè)技能不高。
至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專家們認為,解放軍軍事航空指揮機關要求飛行員嚴格遵守安全規(guī)則。因而解放軍空軍的事故率相當低,這是印度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