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朝鮮戰(zhàn)爭紀念雕像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懷有一種特殊興趣,這種關注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基督教傳教士試圖讓這個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變得“開明教化,皈依基督”。世紀之交,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此后幾十年里,美國對中國的興趣始終不減。美國民眾見證了孫中山和國民黨上臺執(zhí)政,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與蔣介石的國民黨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斗爭,國、共兩黨在“二戰(zhàn)”結束后又再度同室操戈。
美國國內親蔣的“中國游說團”眼看蘇聯(lián)人公然將“滿州”轉交給毛澤東,并且支持毛澤東從蔣介石和國民黨手中奪取政權,于是向美國政府頻頻施壓,確保在中國維持一個“民主的”非共產黨政府。
然而,問題在于毛澤東、蔣介石二人除了將對方徹底擊敗以外,不會接受其他任何結果。不僅如此,如果沒有美國的直接援助,蔣介石毫無疑問無法贏得內戰(zhàn)。1945年底,喬治·C·馬歇爾將軍從陸軍退休后,受杜魯門總統(tǒng)之托欣然前往中國,試圖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然而馬歇爾長達一年的辛苦努力最終歸于徒勞。即使共產黨和毛澤東看上去有望贏得勝利,但中國的局勢終究容不得任何外人插手。
故事的結局在1949年臨近尾聲之際終于揭曉。中國共產黨不僅奪取了政權,而且把蔣介石及其追隨者趕到了中國沿海的臺灣島。毛澤東新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后在1950年初與蘇聯(lián)簽署了互助條約。

“二戰(zhàn)”之后共產主義在歐洲和其他地區(qū)節(jié)節(jié)勝利,氣勢咄咄逼人,由此引發(fā)的普遍不安讓互相責備之聲愈演愈烈。關于華府高層是否已經安插了共產主義分子或共產黨“同路人”的無端猜疑變本加厲。凡此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在美國民眾和身為民眾代言人的政策制定者之間蔓延,迫使他們下定決心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強制推行“遏制政策”,阻止共產主義的勝利“流毒”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