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印尼之外,區(qū)內其他國家也紛紛大力發(fā)展本國的國防工業(yè)。不過,法國4月與印度達成了75億美元的戰(zhàn)斗機交易。印度不再自行生產,而是直接從法國購買,說明一些國家可能為了提高軍事實力而犧牲本地生產商的利益。戰(zhàn)略社區(qū) club.chinaiiss.com 理性愛國分析時局
梟龍戰(zhàn)機
這個例子充分證明了亞洲各國政府的苦惱:國防安全的需要,或迫使他們至少在短期內改變方向,轉投能夠提供所需技術的外國廠商。但長遠來說,這些全球最大的進口國若是能提高國內軍事工業(yè)能力,最終仍會威脅到外國軍火商的地位。
例如日本的影響力就愈來愈大。該國持續(xù)與印度談判出售水陸兩用機事宜,從中就可見日本出口潛力巨大。澳大利亞價值390億美元的潛艇項目,日本中標的機會也很大。
至于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為了與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抗衡,也在尋求與日本加強戰(zhàn)略合作。由于其高端產品必須跟歐洲和美國廠商競爭,日本未來幾年能否成功在市場占一席位,將取決于其營銷策略是否有效。
梟龍戰(zhàn)機
盡管區(qū)域內有種種變化,中國仍是亞洲國防開支變化的關鍵。由于長期以來美國對華實施武器禁運,中國市場大體上不對美國軍火供應商開放。而歐洲采取更靈活的策略,從中賺取了很大利潤,特別是在出售引擎和軍民兩用技術的生意上。
雖然中國是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的主要軍火供應商,其他國家關注中國的技術質量,也擔心與中國進行軍火買賣或會影響他們和美國的外交關系,因而為中國打入新市場增加了難度。但雖說如此,中國已開始大量投資于國內的國防體系、鼓勵積極競爭。長遠來說,中國作為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和地位應該可以提高。
亞洲的市場走勢與區(qū)內戰(zhàn)略競爭密切相關。目前的情況是:當區(qū)內安全受到威脅,或是當亞洲國家提高國防預算,西方軍火商便能從中獲利。但未來幾年,隨著區(qū)內的軍火商能力提高,有可能會改變現時的競爭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