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鷹擊12導彈上能取得驕人的成就,既有引進一部分俄羅斯技術的基礎,也有借鑒和參考法國先進總體設計方案的輔助,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研制單位的毒辣眼光、兇狠魄力、艱苦勞動。艱苦的付出是任何一項科研工程都不可缺少的,猶如磚石之于高塔。
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以后,俄羅斯由于經(jīng)濟困難,很多新上馬的項目急于尋求資金來源,以減小項目失敗的風險。
這種背景下,俄羅斯在開發(fā)寶石高速沖壓導彈 時,也找到了中國試圖聯(lián)合研制。這個項目在當時極其有吸引力,但是被極具魄力的梁守盤院士所斷然否決,最終選擇了完全不同的總體方案自行研發(fā),才有了今天 的鷹擊12導彈。

鷹擊12反艦導彈
俄羅斯寶石導彈采用了機頭進氣設計,彈體的主結構就是一根近9米長、粗0.67米的圓筒。這個總體設計存在兩個方面的問 題,首先是機頭進氣非常浪費導彈內極為寶貴的空間,環(huán)形的進氣道從前通到后。
這使導彈要獲得足夠的威力——比如足夠粗足夠大的戰(zhàn)斗部(裝填炸藥的部分), 就要額外加大導彈的總體直徑;在提高阻力的同時,也形成了更大的重量。
而 第二個問題在于彈體的剛度。寶石這種細長的空心圓柱結構比較易于變形,尤其是在接近海平面的超低空高速飛行時,彈體受到空氣加熱非常厲害的時候;如果不花 更多的重量對結構剛度進行補強,導彈會在進行末端機動時撐不住。而這種細長圓柱體要加強結構是沒有取巧余地的,只能全面性的補強,重量花費較大。

鷹擊12反艦導彈
不 過另一方面實事求是的說,俄羅斯寶石導彈的總體設計雖然存在不足,但總體性能并不算差。尤其是圓柱形彈體的體表尺寸小,對于艦載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來說,在安裝 的兼容性和便利性上占了很大便宜。
如果不考慮飛機掛載時的性能損失,而將重點放在艦船發(fā)射平臺上看,它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這也是俄羅斯選擇寶石現(xiàn)在總體 方案的重要理由之一。與俄羅斯合作寶石導彈研制,風險小、難度低、最后能得到性能不錯的成品;
甩開俄羅斯的總體方案單干,風險極高、難度極 大,最后雖然有可能得到更優(yōu)秀的型號,但也可能栽一個大跟頭。這種局面下毅然選擇走獨立自主的研發(fā)路線,即使是威望高如梁守盤院士,當時承受的壓力也是非 常巨大的。
鷹擊12是中國導彈研制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