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盤院士在鷹擊12導彈的總體性能突破上 選擇了兩個突破口。第一個盡可能提高彈體在飛行時的升阻比表現(xiàn),盡可能的多產(chǎn)生升力,而將不必要的阻力減低到最少。
而鷹擊12導彈總體設計的第二個突破口在于對結構重量的控制。除了整體設計緊湊化,通過盡可能縮減尺寸來減小阻力與重量以外;就是利用進氣道和彈翼這樣的外部結構件,對圓柱體的彈身主結構進行剛度的加強。
而 梁守盤院士在鷹擊12導彈的總體規(guī)劃中,成功將這兩個設計融為一體的核心設計要點,在于X型布置于彈體四周的方型進氣道。從結構上講,大長度的進氣道在焊 接到彈頭主結構上以后,等于給整個中后部分都加裝了4條非常強的加強筋;以很小的重量代價,就實現(xiàn)了整個彈體的結構性能提升。
寶石反艦導彈
蘇聯(lián)時代也開發(fā)過X型四進氣道的沖壓反艦導彈SSN-22“日炙”,布局和鷹擊12較為接近,但它采用的是半圓進氣道設計。這種設計的優(yōu)點在于進氣道結構的 特性好,天生堅固不易變形,設計難度低而且重量輕巧;
而且氣動上看,高速飛行時它與彈體之間的干擾阻力很易于處理。但從缺陷看,這種設計下進氣道基本上只 能提供純粹的阻力,此外該彈的飛行控制技術很落后,機動過程要消耗很多不必要的能量。
和 SSN-22導彈相比,外形緊湊的鷹擊12導彈在保證威力基本相近的情況下,僅用了前者三分之一的重量,就實現(xiàn)了遠遠超越前者的射程。
寶石反艦導彈
尤其是先進飛行控制 技術的應用,使鷹擊12導彈在進行改變飛行方向的機動狀態(tài)下時,機身對于進氣道的屏蔽效應大幅度減弱,大幅度加強了發(fā)動機的抗熄火能力;在非常有效的提升 了彈體的可用迎角(導彈軸線與迎面氣流的夾角)以后,導彈的機動突防能力達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鷹擊12導彈的研制成功,使中國在高速反艦導彈領域中擠進了頂尖俱樂部,也代表中國在沖壓、高速耐熱飛行器結構、先進導彈飛行控制系統(tǒng)等方面的研發(fā)水平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是中國導彈研制歷史上一次極為重大的突破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