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海上聯(lián)合-2015(II)”的中俄海上聯(lián)合軍演第二階段在彼得大帝灣海域、克列爾卡角沿岸地區(qū)和日本海?沼蚶_帷幕。此次聯(lián)合演習中,兩國海軍將會投入多少尖兵利器引起廣泛關注,現(xiàn)在我們不妨略做盤點。
反艦武器
在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充當主力海戰(zhàn)武器的大口徑艦炮早已被射程更遠、準頭更高的反艦導彈取代,在此次演習中,中俄兩軍都拿出領先于世界的反艦導彈型號。
據官方媒體報道,配置在054A型主力護衛(wèi)艦上的國產“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其射程超過百余千米,主要用于打擊各種大中型水面艦艇(如巡洋艦、驅逐艦、兩棲艦等)。據介紹,“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具備一定的雷達隱身能力,在接近攻擊目標時還能夠進行蛇形機動飛行,躲避敵方艦載武器的攔截火力,因此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

中國海軍艦隊抵達海參崴 漂亮妹子盛裝迎接
事實上,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軍工企業(yè)曾展示“鷹擊”導彈的空射外銷型號——CM-802AKG反艦導彈,它能由作戰(zhàn)飛機搭載,重約670千克,戰(zhàn)斗部威力很大,射程超過200千米,具備紅外視頻傳輸、飛行途中更改路徑等優(yōu)點,可靈活打擊陸地和海上多種目標。普遍認為,中國海軍自用的“鷹擊”反艦導彈無疑會更具威力。
【俄方】
與外觀緊湊、重量適中的“鷹擊”導彈相比,只能由萬噸巨艦攜帶的俄制P-500“玄武巖”(北約代號SS-N-12“沙箱”)反艦導彈可以用“氣勢逼人”來形容。該型導彈僅長度就有17米,戰(zhàn)斗部更是重達1000千克,哪怕是航母等大型艦艇挨上1枚也難逃一劫。

萬噸巨艦載著俄制P-500“玄武巖”(北約代號SS-N-12“沙箱”)反艦導彈
別看“玄武巖”誕生較早,但因其獨特的“導彈編隊”功能而常盛不衰,至今充當俄軍反艦作戰(zhàn)的主力武器。所謂“導彈編隊”,就是最多由8枚“玄武巖”導彈組成編隊,指派其中一枚作為“領航彈”開啟導航雷達,保持在5000-7000米高空飛行,其他“僚彈”則在“領航彈”的導航下保持超低空靜默飛行。若“領航彈”被中途擊落,制導系統(tǒng)會自動指派一枚“僚彈”爬升高度,接手領航任務,直至“導彈編隊”抵近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還曾研制出飛行速度比P-500導彈更快的P-270“白蛉”反艦導彈(設計局編號ZM80),但因P-270“白蛉”導彈的射程只有120千米,遠低于P-500“玄武巖”導彈的500千米射程,且P-270導彈的戰(zhàn)斗部僅重300千克,其威力不足以重創(chuàng)航母等大型艦艇,因此只能作為俄海軍艦艇的輔助武器,并投入外銷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