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飛機外形設計,美歐戰(zhàn)斗機和蘇俄風格都不相同。中國從仿制蘇聯的一二代噴氣式戰(zhàn)斗機開始,從仿制到自研風雨幾十年終于形成了自己的強大軍事航空工業(yè)。如果不算航空發(fā)動機的暫時缺點,中國在軍用戰(zhàn)斗機、大型運輸機的氣動布局設計上已經可以與美歐俄同堂競技了。而且在某些關鍵技術上還要超越上述三巨頭。
在戰(zhàn)斗機進氣道設計上,中國從殲6、殲7的機頭進氣,到強五、殲8、FBC-1的兩側進氣道,逐漸與美俄歐先進戰(zhàn)斗機接軌。后來隨著中國航空工業(yè)跨越式發(fā)展成果的顯現,中國在戰(zhàn)斗機進氣道設計技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以至于最先研發(fā)的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不能熟練應用,俄羅斯至今還搞不懂的蚌式進氣道技術,中國現在卻有J-10、FC-1、J-20、殲31、高教九五種機型同時在用,由于五種機型進氣道設計各不相同,因此進一步凸顯了中國該項技術的成熟度可謂游刃有余。

F-35采用了DSI進氣道設計
蚌式進氣道(DSI進氣道),中文稱“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又稱“三維鼓包式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它采用一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guī)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并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以及簡化結構、隱形的目的。據專家介紹,DSI進氣道與常規(guī)進氣道相比,有三個主要優(yōu)點:一是采用“錐形流”乘波設計,總壓恢復較高;二是減小了飛機迎風面的阻力,提高了飛機的隱形性能;三是不設計輔助進氣門和放氣門,取消附面層隔道后飛機可以減重數百公斤,大大減輕了飛機的結構重量。總體來看,DSI進氣道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阻力小、隱形等特點。

殲-20采用了DSI進氣道設計
1994 年末,美國洛·馬對飛機構形進行了研究——該構形后來成了他們的 JSF 原型機的構形方案。該項研究重在調查 DSI 相對于 F-22 或F/A-18E/F類型的后掠式進氣道的優(yōu)勢。由于減少了重量(約 300 磅),DSI 可以使飛機具有更好的性能;同時 DSI 還減少了生產和操作費用——通過取消復雜部件,每架飛機可以節(jié)省 50 萬美元的費用,效益相當明顯。美國曾在F-16上測試過該進氣道但并沒有繼續(xù),目前只有現役五代機F35戰(zhàn)斗機采用了成熟的DSI進氣道設計,連F22都沒有用上這種技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