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基戰(zhàn)斗機上艦一般來說尺寸有有所擴大,體型與殲-31類似的F-35在發(fā)展為艦載機F-35C的過程中,空重增大到15700千克,機翼面積從42.7平方米放大接近20平方米達到了62.1平方米。F-35在改進改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殲-31一樣必然會遇到,艦載機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確保在低速狀態(tài)有足夠的升力,而殲-31樣機較小的機翼面積無法滿足在航母上起飛或者著艦的需求,只能和F-35C 一樣靠放大機翼實現(xiàn),而放大機翼增大空重又必然需要更大的機翼,形成一個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循環(huán)。
殲-20則剛剛相反,其鴨翼布局和巨大的機翼天生就適合改造為艦載機,需要進行的改動幅度小很多,需要帶來的增重也更小。實際上其設計上本身就考慮了未來在航母使用的需求,為此搭配了極為強壯的主起落架支柱,并將其連接在機身最強的翼根處,這個設計與F-14類似,是最適合艦載機使用的起落架安裝方式。

按照上文分析,中國航母艦載機的爭論似乎已可定局,殲-20無疑更有優(yōu)勢,但是,殲-20也有著弊端,關鍵就在于中國未來航母的排水量。重型艦載機是好,但是如果航母的尺寸跟不上,具體的戰(zhàn)斗力分析,也是值得商榷的,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前身“瓦良格”為例,為了滿足最大起飛重量的蘇-33,不得不采用滑躍甲板,而且犧牲了一定的載彈量和航程,殲-15尺寸重量與蘇-33相仿,結果顯而易見。殲-20如果上艦,面臨的問題同樣嚴重。
中國未來航母如果采用全直通甲板,走大型航母路線,無疑殲-20將更適合上艦,但是按照海軍艦艇的研發(fā)規(guī)律,一般來說,中國未來航母不會一蹴而就選擇直通甲板彈射起飛方式,而是會借鑒遼寧艦的經驗 ,預計會有1-2艘升級版“遼寧艦”的過渡階段,然后再根據自身情況,發(fā)展大型直通甲板航空母艦。這個周期預期將在10-15年左右。預期到那時,殲-20上艦的時機將更加成熟。
發(fā)展重型艦載隱身戰(zhàn)斗機將確立中國在世界艦載機技術上的優(yōu)勢地位,由于F-35C具有先天技術缺陷,在殲-20艦載型戰(zhàn)斗機面前,F(xiàn)-35C在空戰(zhàn)能力上將處于明顯劣勢,這將是美國自1944年以來,首次出現(xiàn)對手的艦載戰(zhàn)斗機優(yōu)于美方的情況,這將讓美軍難以接受,美軍很可能將加速新一代(美稱第六代)艦載戰(zhàn)斗機的研制進度。在美軍NATF計劃下馬之后,中國的重型艦載隱身戰(zhàn)斗機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重型艦載隱身戰(zhàn)斗機,它將開創(chuàng)人類艦載飛機發(fā)展的一個先例,成為世界艦載機發(fā)展的偉大里程碑。

對于艦載戰(zhàn)斗機的發(fā)展,存在一個說法,認為中型戰(zhàn)斗機由干體積較小,所以能在航空母艦上部署較多數量,對于航空母艦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作為例證的是美國的F/A-18“大黃蜂”系列,法國的“陣風”-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