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國防科技工業(yè)武器裝備型號研制評比中,中航工業(yè)惠陽航空螺旋槳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惠陽公司)高級工程師魯金華榮獲國防科技工業(yè)武器裝備型號研制個人三等功。這一獎項并不是魯金華獲得的級別最高的獎項,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卻是所做的最難忘的一次項目。這次項目就是直9直升機旋翼轂、尾槳的設計與改型。
在充分論證直9各型號直升機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項不足后,直升機公司提出了直9改進型的項目。魯金華通過背景預研,借鑒法國“海豚”直升機的成功改型經(jīng)驗,提出該型號產(chǎn)品相對原直9增重150千克,整機首翻期為2400小時/8年的設計目標。起飛重量增加,發(fā)動機由阿赫耶1C換裝為阿赫耶2C,發(fā)動機功率增加,需要對升力系統(tǒng)的旋翼轂和尾槳重新設計,以便吸收更大的功率,產(chǎn)生更大的拉力。同時結構需要加強,動力特性重新校核。

中航工業(yè)惠陽航空螺旋槳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魯金華(資料圖)
種種改進方案提出后,魯金華和同事充分論證了該旋翼轂、涵道尾槳對直9直升機性能提升的影響。而這些成熟的設計卻是魯金華擔任惠陽公司設計所副所長后承擔的第一個型號研制任務。
第一次全面技術負責

項目伊始,他心里壓力很大,而支撐他把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出來的根源就是信仰。因為工作、執(zhí)著事業(yè),因為他看到了我國直9系列直升機與“海豚”系列直升機先進旋翼轂和尾槳技術水平的差距。從此,他開始了直9直升機尾槳改型的工作。請教專家,研究“海豚”直升機的發(fā)展歷程,到集團公司跟進工作;與主機廠、陸航部隊及大學和研究所展開調研和技術協(xié)調,結合國內現(xiàn)狀和國內技術水平,他提出了該型號旋翼轂、涵道尾槳的改型方案。在編制方案過程中,他組織前期打樣設計,排除設計疑問。最后,研制方案一次通過評審。
2003年,該型號旋翼轂、涵道尾槳研制方案評審通過,項目進入詳細設計階段,魯金華承擔了該項目最為艱巨的攻關課題:涵道尾槳氣動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