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黨史軍史課流于一般的知識講授,只是按照章節(jié)或知識點,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完成固定的教學內容。一些黨史軍史課出現(xiàn)了“上課埋頭記筆記,下課趕緊拷課件,考前熬夜背題庫,考場奮筆答試卷”的現(xiàn)象。
一些學歷高、學養(yǎng)深的教員則把課程引向了“學霸型高端路線”,史料考證、論文撰寫等在課程中成了“當家花旦”。
有的技術類院校,黨史軍史課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現(xiàn)象。當演訓等大項活動需要“找補”時間時,黨史軍史的課時就容易被擠占。
“總體看,當前的緊迫問題,不是教員教學基本功不扎實,也不是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存在不足,而是需要強化向強軍聚焦、為鑄魂發(fā)力的大格局、大視野。”蔡惠福教授認為,要防止“跑偏”,亟待真正確立“傳承紅色基因”的教學標準:“這個標準不僅要樹起來,還要硬起來,防止黨史軍史課教學流于‘教了就完,考了就算’。”蔡惠福提出兩點具體建議,一是教學實施應嵌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線圖中做整體規(guī)劃,不能兩張皮;二是教學評估應注重考察在學員傳承紅色基因的實際效果,不能掛空擋。
課堂的吸引力從何而來
在不少學員的眼里,黨史軍史課往往有點“端”、有點“隔”,課堂上稀缺那種怦然心動的體驗。因此,跟網上歷史熱、出版歷史熱相比,這里人氣有點“冷”:
“我們都愛看金一南的書,但同樣內容的黨史軍史課就不愛上!薄@是有學員在“用眼睛投票”;
“教員講的考完就忘了,腦子里留下的還是網絡上看的帖子!薄@是學員“身在課堂心在網”;
“讀教材、念課件的教員不只是讓我們昏昏欲睡,還影響了我們學歷史的興趣!薄@是來自學員的嚴肅批評。
關于黨史軍史課的吸引力現(xiàn)狀,蔡惠福教授概括了一句話:得之于廟堂,失之于江湖——學者喜歡,但學員不喜歡;或者說,從學術上說很靠譜、從政治上說很正確,但是從接受上講卻很乏味。他舉例說:“有的把教學搞成了知識點記憶,用一、二、三、四掩蓋歷史的細節(jié),沒有展開,沒有血肉,把課講死了、講枯了、講干了,黨史軍史多少動人心魄、熠熠生輝的東西都被遮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