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損失慘重,在海上也遭受重大失敗,特別在兩國海軍在對馬島上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更加加劇了俄羅斯國家內部的緊張的社會經濟狀況。在1905年中期,兩國力量耗盡,在9月5日簽署了樸茨茅斯和平條約。
根據此條約,俄羅斯將旅順口、大連灣的特權及部分南滿洲里鐵路,均移讓與日本政府。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以及在日本海、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的俄羅斯海岸沿線捕魚的權利。除此之外,樸茨茅斯合約終止于中俄聯盟的行動:1896年廢除了俄羅斯帝國同中國簽署的條約和1898年中俄條約。
盡管日次,日本的野心并沒有得到滿足。日本代表團要求俄羅斯支付賠償金,轉交被扣留的俄羅斯船只,限制俄羅斯在遠東地區(qū)的軍力。由于大臣委員會主席謝爾蓋?維特堅定的立場,宣稱在會議中沒有勝者和敗者,日本在受到繼續(xù)戰(zhàn)爭的威脅下放棄了這些要求。
日本人民以在東京的大規(guī)模騷動來回應樸茨茅斯條約。人民為戰(zhàn)爭的巨額開銷無法得到抵償而憤怒,抗議羞辱他們的世界。騷亂導致了日本首相桂太郎在1906年辭職,但是人民的憤怒仍未因此停息。在接下來的13年里,日本經歷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結果形成1918年的“米騷動”,千萬人在42個省抗議大米過高的價格。

二戰(zhàn)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美國強加給日本的和平憲法排除了日本參與任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顯然日本將重新找到機會。
然而,戴維-皮林寫道:“我不是預測戰(zhàn)爭,然而情況遠不樂觀:在短期內沒有看見解決方法。”金融時報的評論員認為,日本將計劃主要使用“軟實力”---在其他國家居民間傳播自己的文化價值、傳統(tǒng)和思想體系。
在中國古代的著作《道德經》中這樣表述“軟實力”的概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中國從2004年到現在都在采取“軟實力”的方針,積極將其付諸實踐?礃幼,人類將看見日本和中國在此領域的一場戰(zhàn)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