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老吉:涼茶傳說
提起"王老吉"涼茶,海內(nèi)外無人不聞。"王老吉"是誰人所創(chuàng)?為何有如此盛名呢?相傳這碗"廣東涼茶王"是平民草醫(yī)王澤幫所創(chuàng),其名揚四海還與清代的禁煙大臣林則徐有關(guān)。
王澤幫一生嗜醫(yī)好藥,從白云山采藥歸來,就在自己開的藥材鋪里賣藥診癥,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藥便可病除身健。他的醫(yī)德又好,不分貧富,不擺架子,只求為人醫(yī)病。于是,大家都當他是自己人,慣叫他的乳名——阿吉。他年紀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
一年暑天,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整日奔波勞累,不幸中暑困熱、咽痛咳嗽。隨從人員請來名醫(yī)開方,服藥不見效果,病況日漸加重,上下十分焦急。有人竟找到王老吉,藥到果然病除。于是,林則徐登門答謝,并問及姓名與所用之藥。
王老吉如實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為你治病的是幾味不值錢的草藥。"林則徐不禁感嘆:"藥無分貴賤,不值錢的草藥,貧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將藥煮成茶,使人隨到隨飲,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那就更是為大眾造福無量啊。"王老吉聽后,若有所悟。沒過幾天,他果然打開檔鋪,煲藥賣茶。林則徐得知,即命人送來一個大銅葫蘆壺,上面還刻上"王老吉"三個大金字。
此后,王老吉既賣涼茶,又把草藥配成藥包,方便顧客攜帶出門遠行。王老吉涼茶一傳十、十傳百,處處口碑,人人受益,直至今天,歷久不衰。
“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句廣告詞加上言之鑿鑿的典故,能不火嗎!
七、蒙牛:隱忍之道謂之天道
蒙牛神話已經(jīng)接近家喻戶曉,但最令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蒙牛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幾個人從東家“倒戈”,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蒙牛,雖然受到強大對手的打壓甚至千方百計的摧毀,不過,堅毅的蒙牛人還是挺了過來,以年均一千多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膨脹,最終在與老東家的PK中占據(jù)上風(fēng)。
中國人喜歡聽弱者抗爭的故事,如果這樣的故事發(fā)生在商界,發(fā)生在身邊,那更是喜聞樂見的事情,蒙牛就是這個故事的現(xiàn)代版本。
八、情定法拉:最早的家紡品牌與愛情故事
1645年,當時荷蘭聲名顯赫的紡織業(yè)商人瓦爾斯帶著唯一的女兒法拉(Fala)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臺灣,想在臺灣開設(shè)紡織工廠。歷經(jīng)數(shù)月航行,法拉患上了瘧疾,瓦爾斯將已停止呼吸的女兒放進竹筏,順水漂流,后被漁民陳裕源救起。
瓦爾斯得知女兒獲救,非常高興,為了感謝陳裕源,將他帶入紡織行業(yè)并委以重任。陳裕源和法拉日久生情,但瓦爾斯卻極力反對,并把女兒帶回了荷蘭。心灰意冷的陳裕源輾轉(zhuǎn)奔赴南洋,創(chuàng)辦“情定法拉”家紡品牌來紀念法拉。
上世紀中期,他的后人將工廠遷回臺灣時發(fā)現(xiàn)了陳裕源寫給法拉卻沒有寄出的信箋。隨后,他們到荷蘭去尋找法拉的后人,但無下落。去年年初,他們終于收到從荷蘭寄來的一本古舊的羊皮日記和一雙黃色的定情木鞋。
這個動人的傳奇經(jīng)歷使蔣建華下決心延續(xù)“情定法拉”的品牌故事,并在市場終端推廣這個極富詩意的家紡名字。他認為,“情定法拉”這個品牌既有故事又有歷史影響力,而且與中青年白領(lǐng)精英階層的品位相吻合。
也許正因為此,2007年公司的銷售總額已達到1.5億元,在浙江,“情定法拉”家紡用品占據(jù)了20%的市場份額。
不得不佩服買下情定法拉的商人的眼光,承載如此遙遠和動人愛情故事的家紡品牌,不正是當代人追求的家庭內(nèi)涵之一嗎?!
九、同仁堂:百年秘密盡在《大宅門》
如果您經(jīng)歷過當年《大宅門》的流行風(fēng),無須贅言,一定會對同仁堂情有獨鐘吧——還有什么能比這么久遠和豐富的歷史故事更令人難以忘懷呢?!
《大宅門》固然有虛擬的成分,不過瑕不掩瑜,還有比數(shù)十集的電視劇更長、花費更低的宣傳嗎?!

中國富二代們?yōu)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