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歷經八次失敗,茅臺第九次披掛上陣,再次進行茅臺國酒商標申請。反對之聲鋪天蓋地,這應該是茅臺始料未及的,反對之聲不僅僅來自于白酒競爭對手,也有頂尖專家、律師、甚至普通民眾,門類不可謂不齊全?梢哉f,自8月20日起,茅臺經歷了一場“三國群毆傳”。
10月20日,茅臺國酒商標申請三個月公示期結束,據有關媒體統(tǒng)計,4個不同圖案的注冊商標申請,社會各界共提交了95件次異議,其中93件次“待審”,據證券日報記者查詢,對其中1個注冊商標申請的異議有29份。
撇開“外界”的質疑,甚至揶揄嘲諷,這些數量“史無前例”的異議將成為茅臺國酒商標申請中,不容易逾越的一道道檻,一旦異議被商標局認定成立,茅臺國酒茅商標申請就可能重蹈覆轍,即使異議被放行,提出異議方也可以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復審不行再向法院起訴請求確權,最后還可上訴到高院做終審判決。
93份待審,只要一份被確認,茅臺的努力將再次被付之一炬,茅臺將再次成為笑柄。未來的“九九八十一難”,茅臺能否順利一一過關,難以預料。
毫無疑問,“國酒”背后有巨大的商業(yè)利益,“國酒”的稱謂代表著國家對酒品質的最高認可,品牌效應難以估量。作為一家知名白酒企業(yè),對這一稱呼心存向往,癡心不改,一而再去申請,這本身并沒有錯。為什么茅臺遭到的反對之聲如此劇烈。
原因是眾多的,但茅臺的公關乏力,筆者認為,這是茅臺成為眾矢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或許是因為店大無所謂,或許干脆是不懂公關,或者兩個兼有。茅臺的公關水平真是不敢恭維。
通過申請國酒茅臺商標,茅臺得罪了五糧液(34.21,-0.79,-2.26%)、汾酒等白酒巨頭,得罪了杜康等二線白酒企業(yè),得罪了有關專家、律師,得罪了一向對茅臺有成見者,甚至之前一些對茅臺心存好感的消費者,得罪的還遠不止這些。在國酒審核公示期三個月內,茅臺似乎沒有對“討伐者”有任何的坦誠溝通,沉默冷對,茅臺行動前后一致。
過去的也就過去了,茅臺如果想如愿獲得國酒商標,不“痛改前非”恐怕是不行的,一個再好的品牌也經不起長期質疑的侵蝕,何況茅臺做得也非天衣無縫,水滴石穿,茅臺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茅臺仍想獲得國酒商標,要做的公關工作是復雜而漫長的。
在93件待審中,不乏有知名白酒企業(yè)的異議,取得白酒企業(yè)的理解,是茅臺躲不過去的功課,筆者認為,茅臺該放下身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了,如果博得他們的同情、理解,放茅臺一碼,對于93份持不同意見者如法炮制,茅臺的勝算將會為之一變。
對于專家、律師、媒體,也要虛心溝通,社會的輿論說不定也會多云變晴。
即使由于種種原因,茅臺國酒商標申請失敗了。由于“漫長而復雜”的公關工作發(fā)酵,茅臺的口碑得到了提升,說不定也是丟了個芝麻,得了個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