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做一個對自己摳門的人。出門只坐公交,去近的地方就騎車或步行。不煲電話粥,盡量短信飛信說事。出外就餐少點菜,決不主動張羅出去吃飯。不去超市,買菜騎車去市場。”面對物價上漲,不少白領網友在抱怨之余已開始積極行動,利用互聯網發(fā)動“信息革命”,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省錢大作戰(zhàn)”。
網上把這群人稱為“慳(qian)錢族”,他們發(fā)明了N種省錢攻略,并發(fā)布到微博(http://t.sina.com.cn)上供大家轉載。
名詞解釋:
“慳”是小氣、吝嗇的意思。“慳錢族”一詞來源于一部香港喜劇電影《慳錢家族》 ,影片中由曾志偉、鄭裕玲、楊千燁等人扮演的失業(yè)“一家子”的慳錢行為不僅令人捧腹,更包含幾多辛酸,他們?yōu)榱耸″X跑去公廁洗澡,去商場試吃免費食品,對于亞洲金融危機仍存留記憶的觀眾而言,觀影后難免笑中帶淚。
“菜奴”是這樣煉成的
近日,一份“菜奴省錢攻略”在微博上廣為流傳,許多80后網友稱,當了“房奴”、“卡奴”后,又成了“菜奴”。
大錢要省,小錢更要省。雖然看似薪水有所上漲,但在物價上漲的幅度面前,其作用似乎還比不上一顆小石子扔在水里,網友開始格外珍惜一角兩角的菜價“省錢”之道。那么,“菜奴”是怎樣煉成的呢?
妙招一:不趕早趕巧
避開早高峰,改早上買菜為晚上買菜,據主婦們介紹,可便宜20%~30%。
妙招二:攤主很重要
有些女攤主愛斤斤計較,而男攤主大多不會,最好盯著一家品種多的賣菜攤位買,并且經常在同一家買。
妙招三:買前多比較
菜攤和超市的價格往往不一致,建議都逛逛,不少超市還常常推出特價菜。
妙招四:學會看天氣
多看天氣預報,明天下雨,今天就多買菜,不會錯的。
妙招五:“種菜”成時尚
受到 “種菜偷菜”游戲的影響,DIY也大受歡迎。有網友實踐:“在花盆里種點蔥蒜,省錢又省事”。
各“族”省錢,各顯神通
團購族、囤囤族、特搜族、替換族、網購族、零帕族……不同的消費方式催生出了不同的“慳錢族”,雖然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省錢。
團購族:跟著大部隊,我“團”
@八月未央-影:決定了,以后網上買東西一定要團購,我發(fā)現很多價格還是有余地的,就我傻傻的,價也不還拍下就付錢。這樣是不對滴,跟著大部隊走才能省錢。氣得我都想把今天拍的圍巾給退款。可惜沒找到團(指團購的團體),保佑,多給我?guī)状?ldquo;團”的機會吧。
囤囤族:躲通貨膨脹,我“囤”
@阿茲男:物價上漲是必須的,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不會變質的必需品,買它個兩三箱,放著。一來躲避通貨膨脹,二來不用老是關心物價,影響心情。前幾天不是有種方便面漲價了么?我偷笑,因為我上個月囤了兩大箱,賺進!
替換族:從進口到國產,我“換”
@小玲瓏:以前,家里孩子用的很多東西都是進口產品,可物價一漲,實在有點吃不消,用上了國產貨。現在發(fā)現很多國產的東西跟進口的也差不多,原來物價上漲還帶動了國貨銷售啊!
@劼音:近期的省錢攻略:不帶信用卡,只帶500元以下的現金;早飯吃足,以免中午被同事們“噱”去吃大餐和下午茶;減少服裝的開銷,家里衣服已堆成山;
時尚雜志不買了,公司里已定期供應;煙這個東西我戒了,奶茶不健康我也不喝了;早上按時起床,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坐公交車,再不因為貪睡晚起而打的。我還要省電,低碳啊,省錢啊。
@雷一男:多研究素菜的做法,比如將白蘿卜剝皮油炸做成丸子,當葷菜吃。炒著吃的改成燒湯,可以少買很多菜量。
@屎殼郎11:從現在起手機不要開了,要開也就發(fā)短消息;家里電話少打,留到單位打個夠;千萬不要在家上網,到單位再上。對于我這個網蟲來說,一個月至少可以省二三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