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先生每天都堅持從金殿騎自行車到江岸小區(qū)喂流浪貓 記者 張玉杰 攝
都市時報 記者 劉翎 “一年多了,每天晚上他都來喂貓,好像就沒中斷過。”19日晚,看著老田又來喂貓,住在江岸小區(qū)的劉先生告訴記者,老田的愛貓舉動,已經感染了小區(qū)的業(yè)主們,大家時不時也都會出來喂一喂小區(qū)周圍的流浪貓。
“‘咪咪’,過來。”隨著一聲叫喚,十米開外石桌上躍下一只小貓,飛奔而來。“這只貓是我在3年前撿到的,當時它的右前腿斷了。”撫摸著溫順的“咪咪”,老田自言自語道:“我弄了些草藥,用紗布給它綁著,后來,‘咪咪’的腿好了,也開始粘人了。”“這是10多只流浪貓中,唯一會讓我抱的貓咪……”
喂貓的男子叫田德盛,今年53歲了,聽力為二級殘疾。如果沒有助聽器,他根本就聽不見外界的任何聲響。
在江岸小區(qū)二期40棟至42棟的院子里,只要老田“嘖、嘖”的叫喚聲一出,一只只流浪貓就會從角落里冒出來,跟在老田身后。“喂了有六七年了,當時我還住在江岸小區(qū)。”老田說,因為看著這些流浪貓可憐,就想著給它們買點吃的。
去年8月份,搬到金殿附近的大溪地小區(qū)后,因為放不下這些流浪貓,“我基本上每天都會過來。”
“每天去買菜的時候,父親都會給流浪貓買些雞肝、鴨肝回來。”老田的兒子田海龍說,回來煮些米飯,拌在一起炒炒,做成貓糧。等到晚上7點左右,父親就帶著自制貓糧,從現在住的地方騎自行車到10公里開外的江岸小區(qū)喂貓。
“我不支持父親的做法,主要是太遠了,父親耳朵聽不見,不安全。”小田說,但再反對也沒辦法,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多了,“父親執(zhí)拗的做法,讓做兒子的也沒辦法。”如今,小田受父親影響,只要有事路過江岸小區(qū),都會去買些貓糧喂流浪貓。
劉先生介紹,半年前,老田為了喂流浪貓,丟了輛九成新的電動車。從那時開始,他就改騎自行車了,“只要在晚上八九點左右,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他坐在石凳旁喂貓。”
受老田的感染,小區(qū)里的一些業(yè)主出來遛狗時,也常會帶些貓糧出來,幫忙喂喂。“他一個月也就800元錢的退休工資,每個月他都會拿出200多元錢來買貓糧。”劉先生說,這些貓誰是誰的“兒子”、誰是誰的“兄弟”,他都清楚得很。因為老田的悉心照料,也帶來不少問題,小區(qū)里的小貓越來越多了,按照這種速度繁殖下去,光靠他一個人的力量來關愛這些流浪貓,肯定是遠遠不夠的。